
(1).严厉。《梁书·萧景传》:“监局官僚,旧多骄侈, 景 在职峻切,官曹肃然。”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六》:“若以理推,则新婚离别,若 少陵 所咏,近於征役峻切,势不得已,容有之也。”
(2).指文词、语言严正切直。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中:“﹝ 嵇康 ﹞颇似 魏文 ,过为峻切,訐直露才,伤渊雅之致。”《明史·陈于廷传》:“已,言諭德 顾天埈 素干清议,不宜久玷词林。语皆峻切。”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十七章:“他( 陶弘景 )的诗,晓畅而峻切,虽不多,却都为珠玉。”
“峻切”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严厉、严格
多用于形容人的态度或行为。例如《梁书·萧景传》提到“景在职峻切,官曹肃然”,指萧景管理下属时作风严厉,使官署秩序井然。该词在历史文献中常与“迫切”“肃然”等词关联,强调紧迫感和威严性。
言辞或文风严正直切
指语言或文章风格直率深刻,不拐弯抹角。南朝梁代钟嵘《诗品》评价嵇康“过为峻切,讦直露才”,认为其诗文过于直白尖锐,缺乏含蓄雅致。
“峻切”既可用于描述严厉的态度或管理方式,也可指语言风格的直率深刻,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峻切》是一个汉语词语,指形容态度严厉、言行刚决或风格严肃、气氛紧张的样子。
《峻切》的拆分部首是「刀」,共有3画。
《峻切》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经》中,其中有一首古诗「峻鹤之求凰兮,哀鸣婉妇」,描述了雄鹤咸阳(峻)犬猣之狂、寻找伴侣的生动场景。后来,「峻」一词逐渐演变为表示严厉、刚决的含义,与「切」相结合,形成了现代的「峻切」一词。
繁体字中的「峻切」保持不变,仍然是「峻切」。
在古代,「峻切」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古人在写作中会根据语境或个人喜好对汉字进行不同的变化,因此有时「峻切」的形状可能与现代写法稍有区别。
这位老师平时儒雅温和,但一旦课堂上出现不守纪律的学生,他的态度就会变得峻切起来。
「峻切」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新的词语,例如:峻厉、严峻、切实、严切等。
和「峻切」意义相近的词语有:严肃、严厉、刚决、铁面、严正等。
和「峻切」意义相反的词语有:温和、和蔼、厚道、宽容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