雠校的意思、雠校的详细解释
雠校的解释
[proof read] 校雠;校对文字
雠校传记。——《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
详细解释
亦作“讐校”。校勘。《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昼省王政,夜则诵读,而患其谬误,惧乖典章,乃博选诸儒 刘珍 等及博士、议郎、四府掾史五十餘人,诣 东观 讎校传记。”《文选·左思<魏都赋>》:“讎校篆籀,篇章毕覿。” 张载 注引《风俗通》:“案 刘向 《别録》:讎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繆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 明 归有光 《题<星槎胜览>》:“凡书类是者,予皆不惮讐校,卷帙垢坏,必命童子重写。” 梁启超 《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以至 太仓 顾氏 、 泰兴 季氏 等,咸蓄善本,事讐校,自此校书、刻书之风盛於 江 左。”
词语分解
- 雠的解释 雠 (讎) ó 校对文字:校雠。雠校。雠定(校对并加以考证)。 同“仇”。 同等:“史高与金安上……皆雠有功”。 售,给价。 应对:雠问(辩驳问难)。 古同“酬”,酬酢。 笔画数:; 部首:隹; 笔
- 校的解释 校 à 学堂,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校园。校长。 军衔的一级,在“将”之下,“尉”之上。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校尉(统带一校的军官)。 校 à 比较:校场。 查对、订正:校勘。校订。校对。 笔画数:;
网络扩展解释
“雠校”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指校勘、校对文字的工作,强调对文献的严谨核对。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雠校”即“校雠”,指对书籍文字的校对与勘误,确保文本的准确性。这一过程不仅包括修正文字错误,还涉及版本对比和内容考证。例如,《后汉书》记载邓皇后组织儒生“讎校传记”,即通过多人协作保证典籍的正确性。
2.词源与历史背景
- 方法溯源:汉代刘向在《别录》中描述校雠方法为“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即两人分工核对,如同对手般细致严谨。
- 文献例证:左思《魏都赋》中“讎校篆籀”指校对篆书典籍,体现其应用于古文字研究。
3.应用与延伸
- 学术价值:清代学者如顾炎武、季振宜等注重善本收藏与雠校,推动了江南地区校书、刻书文化的兴盛。
- 近义词:现代可替换为“校对”“校阅”,但“雠校”更强调学术性和系统性。
4.字形与扩展义
“雠”本义为“应答”,引申为“对等、匹配”,故“雠校”隐含文字与原文“对应无误”的含义。此外,“雠”通“仇”,但在此词中无负面色彩,仅表校对动作。
总结来看,“雠校”是古代文献整理的核心环节,融合了文字学、版本学的方法,对后世古籍研究影响深远。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可参考《后汉书》《风俗通》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雠校》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争斗、争执、冲突”。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部首是“雨”,右边的部首是“交”。根据笔画的统计,这个词一共有16画。
《雠校》一词来源于古代汉字,它的繁体是「讎校」。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在有所不同,「讎」字中间有一个额外的点,在现代汉字中被省略了。
以下是《雠校》这个词的例句:
1. 他们之间的争斗已经持续了很久。
2. 这两个团队与对方竞争了很多次。
与《雠校》相关的组词有:
1. 雠事:指争斗的事情。
2. 雠怨:指因争执而产生的仇恨或怨恨。
3. 雄心:指雄壮的志向或野心。
与《雠校》意思相近的词有:
争端、纷争、冲突、争吵。
与《雠校》意思相反的词有:
和平、友谊、合作、和睦。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