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义的意思、死义的详细解释
死义的解释
为义而死。谓恪守大义。《吕氏春秋·离俗》:“令此处人主之旁,亦必死义矣。”《史记·汲郑列传》:“ 淮南王 谋反,惮 黯 ,曰:‘好直諫,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清 方兆曾 《国士叹》诗:“人臣死义不死恩,众人国士何当论。”
词语分解
- 死的解释 死 ǐ 丧失生命,与“生”、“活”相对:死亡。死讯。死刑。死囚。死棋。死地。生离死别。死有余辜。 不顾生命:死志(牺牲生命的决心)。死士(敢死的武士)。死战。 固执,坚持到底:死心塌地。死卖力气。 无
- 义的解释 义 (義) ì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仗义直言。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义务。义愤。义演。见义勇为。 情谊:义气。恩义。义重如山。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义。含义。
网络扩展解释
“死义”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为坚守道义或节操而牺牲生命。以下为详细解释及背景补充:
1.基本定义
- 为义而死:指为了维护正义、忠诚或道德准则而不惜牺牲生命,强调对信念的绝对坚守。
- 恪守大义:体现个人在道德困境中选择气节而非苟活,常见于儒家伦理中“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
2.历史用例
- 《史记·汲黯传》提到淮南王评价汲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说明其因直言进谏、坚守原则而受人敬畏。
- 《吕氏春秋·离俗》记载:“令此处人主之旁,亦必死义矣”,强调臣子面对君主时应以死守义。
3.文化背景
- 该词常用于描述忠臣、烈士等人物形象,例如宋代苏轼在《诸葛亮论》中称颂“慷慨死义之士”的品格。
- 与“死节”含义相近,但更侧重“义”的普世性,而非单一忠诚对象。
4.字源解析
- “死”的本义为生命终止(甲骨文象形为“人拜于朽骨旁”),后引申为无生命状态或极端行为(如“死战”)。
- “义”在儒家思想中代表道德准则,如《孟子》所言“义,人之正路也”。
5.近现代应用
- 现代语境中,“死义”一词使用频率较低,但类似概念仍存在于对历史人物或文学角色的评价中,例如文天祥、岳飞等民族英雄的事迹。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史记》《吕氏春秋》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汉典等权威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死义的意思
《死义》是一个中国汉字词汇,代表着“对死亡的理解和态度”,通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对死亡的认知、观点和态度。
拆分部首和笔画
《死义》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歹”和“义”,它们的拆分部首分别为“歹”和“亅”。在这个词中,“歹”的笔画数为4,而“义”的笔画数为3。
来源和繁体
《死义》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演变过程中的象形文字。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死義」。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还可以发现一些与现代有所不同的变体。例如:「死」在古时候的写法为「歁」,「义」的古代写法为「義」。
例句
1. 他对于死亡有着深刻的死义,看待人生的方式与众不同。
2. 他坚信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这种信念构成了他的死义。
组词
1. 生死(词义:生命和死亡)
2. 死亡(词义:人或生物停止活动或存在)
3. 死寂(词义:没有声音或活动的状态)
4. 死板(词义:僵硬、没有生气)
近义词
1. 死亡
2. 去世
3. 逝去
反义词
1. 生
2. 活
3. 存在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