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礼制称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以外不再服丧之亲属。
古代礼制,称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以外不再服丧之亲属。《南齐书·萧谌传》:“﹝ 萧諶 ﹞於 太祖 为絶服族子。”《梁书·萧子恪传》:“我与卿兄弟虽復絶服二世,宗属未远。”
“絶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丧服制度相关。根据权威资料()及多个来源的综合分析,该词的解释如下:
一、核心释义 在古代礼制中,“絶服”指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之外的亲属关系,即不再需要按照丧服制度为这些亲属服丧。这体现了古代宗法制度对亲属关系的严格划分,五服以内为“有服亲”,五服以外则为“无服亲”()。
二、补充说明
五服制度背景
五服是中国古代以血缘亲疏划分的丧服等级,服丧时间从三年到三个月不等,而“絶服”亲属无需遵循此类丧期规定。
其他非权威解释辨析
部分非权威来源(如)提到“极度佩服”“极度疲劳”等引申义,这些属于现代网络语境下的误读或引申,缺乏古籍文献依据,需谨慎使用。
三、使用建议
该词属于生僻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场景极少,常见于研究古代礼制的文献中。若需引用,建议优先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绝服」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的是彻底服从、无条件顺从,表示对权威或者命令的完全接受和遵从。
「绝服」这个词的部首是「纟」,共有5个笔画。
「绝服」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韩信列传》中:“比至下廷城,韩信间之,廷中人服之,皆惧信权倾。”意指韩信势力已经达到顶点,所有人都对他顺从、服从。后来,这个词逐渐被引申为对权威的彻底服从。
「絕服」是「绝服」的繁体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绝服」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旧式字形将「绝」的「纟」部写成了「⺧」,「服」的「月」部写成了「⺼」。「绝」用「⺧」,意味着要绳之以法;「服」用「⺼」,则暗示着要奴役对方。这种写法还反映了古人对律法的重视和服从的观念。
1. 他对上级的指示绝服不二,从来不会有丝毫抗拒。
2. 那些武功高强的武林人物,常常能以一己之力让众人绝服。
1. 绝对:表示毫无保留、没有任何犹豫的。
2. 服从:表示听从、顺从他人的命令。
顺从、遵命
抵抗、抗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