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箕帚 ”。1.畚箕和掃帚。皆掃除之具。《呂氏春秋·順民》:“孤将棄國家,釋羣臣,服劍臂刃,變容貌,易姓名,執箕帚而臣事之,以與 吳王 争一日之死。” 漢 賈誼 《論時政疏》:“借父耰鋤,慮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誶語。” 宋 黃庭堅 《贈送張叔和》詩:“箕帚掃公堂上塵,家風孝友故相親。”
(2).以箕帚掃除;操持家内雜務。 唐 杜甫 《送重表侄王砅評事使南海》詩:“家貧無供給,客位但箕箒。” 陳衍 《元詩紀事·管道杲》引 元 管道杲 《題仲姬墨竹》詩跋:“夫婦人之事,箕帚、中饋、刺繡之外,無餘事矣,而吾妹則無所不能,得非所謂女丈夫乎?”
(3).借指妻妾。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 越王 勾踐 有二遺女﹞謹使臣 蠡 獻之,大王不以鄙陋寝容,願納以供箕箒之用。”《文選·王微<雜詩>》:“弄絃不成曲,哀歌送苦言,箕帚留 江 介,良人處 雁門 。” 李周翰 注:“箕,所以簸揚物者;箒,掃除也者。此婦人所執以事夫也。”《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今有遺腹小女 鳳鳴 ,明早已當出世,敢以此奉長郎君箕箒。” 清 王韬 《甕牖馀談·記蔣劍人事》:“時 劍人 已娶 羅店村 人,女仰其才名,願供箕帚。” 清 程麟 《此中人語·吳某》:“﹝妾﹞已嫁鬼卒為妻,烏得復侍君箕帚耶!”
箕箒(jī zhǒu)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語詞,既指具體的清潔工具,也承載着深厚的文化象征意義。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内涵及文獻用例三方面詳細闡釋:
本義指清掃工具
“箕”為簸箕,用于揚米去糠;“箒”同“帚”,即掃帚。二字合用泛指家庭灑掃用具。
例證:《說文解字》釋“箕”為“簸也”,段玉裁注:“所以簸揚米粟去糠粃者也”;“帚”則釋為“糞也”,指掃除污穢的工具。
引申為家務勞動象征
因箕箒是日常家務必備之物,故代指家中雜務,進而延伸為“主持家事”之意。
例證:《禮記·曲禮上》有“凡為長者糞之禮,必加帚于箕上”的記載,體現古代禮儀中對灑掃工具的規範使用。
謙稱妻子
古代常以“箕箒之妾”“箕箒之使”謙稱己妻,源自妻子主管家務的傳統角色。
例證:
表自謙或歸順之意
“執箕箒”喻指甘願為人效力,常見于臣服、歸順的語境。
例證:《吳越春秋》載勾踐戰敗後對夫差言:“願得入備箕箒”,以示臣服。
“臣有箕箒之使,願賜清閑之宴。”此處呂後以“箕箒之使”謙稱其妹,請求劉邦納為妃嫔。
“若為妾執箕箒,妾請事之。”表達女子願為配偶操持家務的決心。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僅存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成語(如“箕箒之使”)。其文化内涵反映了傳統社會對家庭分工的認知,是研究古代性别角色與禮儀制度的重要語料。
參考資料:
“箕箒”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jī zhǒu,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釋:
基本含義
指“畚箕和掃帚”,即兩種用于清掃的工具()。箕是簸箕,用于揚去谷物中的雜質;帚即掃帚,用于掃除灰塵。二者常并稱,代指日常清潔器具。
引申含義
引申為“操持家務”。古代家庭中,箕帚是女性處理雜務的常用工具,因此“執箕箒”可表示承擔家内勞動,如《禮記》中“納女于天子曰備箕帚”即指女子嫁入夫家後負責家務()。
借代用法
進一步借指“妻妾”。因古代女性常以操持家務為職責,故以“箕箒”婉稱妻子或妾室,如《三國演義》中“願獻女為陛下箕帚之妾”()。
需要注意的是,“箕箒”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出現于古籍或特定語境中。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長江三峽工程巢飲铛戶觸目興歎初旭呆掙刁橫冬蔥豆醬煩膺婦征故步自畫化民易俗講蒙簡濇嚼齧斠士假死精醇窘執練識麗春草亂打輪緣鹵竈麥屑摹字畝道鳥獸軿羅衣牆頭草器抱栖處氣憤填膺輕發起手蘧甯攘代宂劇若喪考妣桑榆景色荒燒煳了卷子韶箫聖功勝境市愛石火風燈受雇死路一條天阃僮幹頹塞我負子戴憲車鹹溜溜跣揖小過年小睡媟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