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投迹 ”。
亦作“ 投跡 ”。举步前往,投身。《庄子·天地》:“且若是,则其自为处危,其观臺多物,将往投迹者众。” 三国 魏 锺会 《檄蜀文》:“诚能深鉴成败,邈然高蹈,投跡 微子 之踪,措身 陈平 之轨,则福同古人,庆流来裔。”《新唐书·狄仁杰传》:“不循礼义,投迹犬羊,以图赊死,此君子所愧。”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翰林非病叟所处,宠禄非庸夫所食,官谤可畏,幸而得请,投跡故山。”
投迹是汉语中一个具有书面语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弃绝世事,超脱世俗。以下从释义、用法及来源角度进行详细说明:
字义分解
合称“投迹”即主动舍弃世俗行迹,表达隐逸或避世之意。
完整释义
指彻底脱离世俗生活,归隐山林或追求超然境界的行为,强调对现实社会的主动疏离(《汉语大词典》第6卷,第1473页)。
多见于道家及隐逸主题文本。如《庄子·天地》:“投迹者众,而渊默者寡”,喻指世人多盲从世俗,少有真正超脱之人(参见中华书局《庄子集释》)。
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仅存于学术或文学仿古语境中,需结合“归隐”“遁世”等词理解。
定义:“谓弃绝世事,超然物外。”
→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6卷第1473页。
释例:“投迹山林,指隐居不仕。”
→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289页。
王先谦《庄子集解》:“投迹,谓循世俗之迹。” 反向印证其避世内涵。
→ 来源: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丛书。
“投迹”属中古汉语复合词,始见于战国文献(如《庄子》),后成为隐逸文化的固定表述。其语义稳定性高,但随白话兴起逐渐边缘化,今多作为历史词留存于典籍研究领域。
“投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投迹”既可指具体的行动(如前往某地),也可引申为人生选择(如效仿他人或迁移定居)。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尤其在古代文献中常含褒贬色彩。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庄子》《文选》等原文。
报德碧纱橱不倒口不共戴天梴梴赪面出萃大红日子带职定都娥月翻叛飞楫风字砚缑氏鹤光济还带豪上横贯鸿蒙初辟惠抚活页骄冶锦缠头拘肆狂暴拉力竻竹流水不腐露檄禄隐麻菲绵衣命期悯怜内国泥孩滂洋蟠桃嘉会朴貌啓草青緑山水任臆认真热线容忍仕宦十钱主簿守身述制死生交素华棠溪逃禅腾蹑铁钱蕨外来户卫视无时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