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帝王、官吏爱护百姓。《左传·昭公三十年》:“ 吴光 新得国,而亲其民,视民如子,辛苦同之,将用之也。”《汉书·循吏传·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所居见称述。”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卷十二:“﹝ 刘文饶 ﹞稍迁 南阳 太守,视民如子,怒不形颜,口无疾言。” 宋 王暐 《道山清话》:“伏愿皇帝陛下,爱国如身,视民如子。”亦作“ 视人如子 ”。 唐 张说 《河西节度副大使鄯州都督安乡神道碑序》:“其在军州,倾心下士,视人如子,无约而亲附,不言而条理。”
“视民如子”是汉语中的经典成语,其核心含义指统治者或当政者将百姓视为自己的子女般关怀爱护,强调以仁德之心治理国家。以下从语义、出处及用法三方面解析:
一、语义解析 “视”意为看待、对待;“民”指百姓、民众;“如子”即像对待亲生子女一样。整体构成动宾结构,蕴含“以血缘亲情比拟政治关系”的修辞手法,凸显古代“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参考《汉语大词典》)。该成语多用于形容贤明君主或清正官员对百姓的深切体恤,如《左传·哀公元年》记载:“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其中“视民如伤”与“视民如子”具有相近的伦理内涵。
二、历史出处 该成语可追溯至《左传·昭公三年》,晏婴劝谏齐景公时提出“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是以君子尽心焉,视民如子”,强调为政者需以真诚之心履行护民之责(参考《十三经注疏》)。后世《史记·循吏列传》进一步记载春秋时期子产治理郑国时“视民如子,而百姓归之”,成为儒家仁政思想的典型案例。
三、现代应用 在现代语境中,该成语常用于褒扬心系民众的领导干部,例如:“县委书记深入贫困山区调研,切实解决村民饮水问题,真正践行了视民如子的执政理念”(《人民日报》2023年典型报道案例)。其语义已从君主专制时代的统治策略,延伸为对公共服务者职业道德的高度评价。
“视民如子”是一个成语,形容统治者或官吏将百姓视为自己的子女般关怀爱护,体现了仁政思想。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成语不仅强调物质层面的关怀,更要求统治者与百姓同甘共苦,如吴王阖闾生活俭朴、体察民情,最终使吴国强盛。这一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成为衡量执政者德行的重要标准。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文献用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左传》《汉书》等典籍。
长庶长星鸱鸮弄舌锤锻触鳞俶落黜衣缩食粹要打赤脚大傅捣虚撇抗吊古伤今棣达滴水不漏地志度越防贼返影篙艣鲠涩孩儿菊汗浸浸鹤磵痕迹谾谼厚恩讲辩将妄降温浃髓沦肌金穴眶睫间宽辟枯竹劳保力能灵牀毛毛毛摸牌幕柱鸟陈跑马灯漆鬓凄歌庆惠七姊妹搉虑扫弃十二肢史乘梳栊死冤家坦荡如砥铁伐贴画豚蹄穰田僞廷污累遐渐小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