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九薮的意思、九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九薮的解释

指古代九大湖泊。《国语·周语下》:“陂障九泽,丰殖九藪。”《吕氏春秋·有始》:“九藪: 吴 之 具区 , 楚 之 云梦 , 秦 之 阳华 , 晋 之 大陆 , 梁 之 圃田 , 宋 之 孟诸 , 齐 之 海隅 , 越 之 鉅鹿 , 燕 之 大昭 。”按,九薮的名称与所在,古籍记载不一。参阅《周礼·夏官·职方氏》、《淮南子·地形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九薮(jiǔ sǒu),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九个著名的大型湖泊或沼泽湿地的统称,属于历史地理名词。其具体所指在不同典籍中略有差异,但核心含义均指代先秦时期中原及周边地区广袤、物产丰饶的九处天然水域。以下从词义、历史记载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细阐释:

一、词义解析

二、历史记载与具体指代

九薮的具体名录因文献成书年代和地域视角不同而存异,主要记载于以下典籍:

  1. 《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周代九薮为扬州的具区、荆州的云梦、豫州的圃田、青州的望诸、兖州的大野、雍州的弦蒲、幽州的貕养、冀州的杨纡、并州的昭余祁(据中华书局《周礼注疏》)。
  2. 《吕氏春秋·有始览》:列九薮为吴之具区、楚之云梦、秦之阳华、晋之大陆、梁之圃田、宋之孟诸、齐之海隅、赵之钜鹿、燕之大昭(参考上海古籍出版社《吕氏春秋新校释》)。
  3. 《淮南子·地形训》:与《吕氏春秋》相近,但个别名称有出入,如“海隅”作“海渚”,“大昭”作“昭余”(据中华书局《淮南子集释》)。

核心九薮示例(综合文献高频出现者):

三、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九薮不仅是地理实体,更被赋予文化象征:

  1. 国家资源象征:作为“山林川泽”的重要组成部分,九薮是王室渔盐、水产、水利资源的依托,《礼记·王制》将其列为国家税收与管理的重点。
  2. 生态智慧体现:古人视薮泽为“财用之所出”(《国语·周语》),强调“泽不伐夭”(保护幼小生物),反映早期可持续利用理念。
  3. 文学意象源头:九薮常出现在辞赋中象征辽阔与丰饶,如司马相如《子虚赋》极言云梦之广,成为后世山水文学的范式。

结论

“九薮”是承载先秦地理认知、资源管理及生态文化的重要术语,其具体所指虽因文献而异,但均指向当时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九大湿地系统。该词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利用与敬畏,是研究历史地理与生态思想的关键概念。


参考资料(基于权威出版物,避免无效链接):

  1. [清] 阮元 校刻,《周礼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
  2. 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3. 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
  4.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
  5. [汉] 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九薮”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文献中有两种解释,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

一、基本释义

  1. 古代九大湖泊
    根据《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籍记载,“九薮”特指先秦时期的九大湖泊,分布于不同诸侯国。具体名称及对应地区如下(不同文献记载略有差异):

    • 吴(越):具区(今太湖)
    • 楚:云梦(今湖北江汉平原一带)
    • 秦:阳华(或阳纡,今陕西陇县)
    • 晋:大陆(今河北巨鹿)
    • 梁(郑):圃田(今河南中牟)
    • 宋:孟诸(今河南商丘)
    • 齐:海隅(今山东沿海)
    • 赵(越):钜鹿(今河北平乡)
    • 燕:昭余(今山西祁县)
  2. 引申为险要茂盛之地
    部分词典提到,“九薮”原指九重茂密森林,后引申形容地势险峻、草木繁盛的区域,或防御严密的场所。

二、文献依据

三、总结

“九薮”的核心含义为古代九大湖泊,但因年代久远,具体名称和位置存在争议。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周礼·职方氏》《吕氏春秋·有始》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战扮故事辨证论治不遑常世嗔视饬励丹扉打谈陡跌段氏端详读记敦逼多幕剧刚洁甘润构毁骨蒸旱霾豪篇狡兔死,良狗烹禁虣锦簇花团稉粱巾帼须眉蠲贷铠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勒诈帘帷六魄俚语蛮僮马祟偏坠抢建强买强卖起局钦不定轻宝轻疾区服染尚日者融释贯通柔讷瑞庆节三头不辨两商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甚的书獃子随地猬合武夫象样显微摄影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