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臣下向帝王上本进言。《后汉书·张奋传》:“臣蒙恩尤深,受职过任,夙夜忧惧,章奏不能敍心,愿对中常侍疏奏。” 李贤 注:“疏,犹条録也。”
(2).指奏章上达。《明史·浦鋐传》:“ 杨爵 以直諫繫詔狱, 鋐 驰疏申救……疏奏,帝大怒,趣緹骑逮之。”
疏奏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复合词,指古代臣子向君主呈递的书面奏章,其核心含义为“分条陈述的文书”。该词由“疏”与“奏”二字构成:
词源解析
“疏”本义为“疏通”,引申为分条陈述,如《说文解字》注“疏,通也”。在公文语境中,“疏”特指条理清晰的文书体裁;“奏”指臣子向君主进言,《汉书·艺文志》记载“奏,进也”,二者结合后形成“疏奏”这一固定术语。
文体特征
疏奏多用于陈述政见、弹劾官员或提出建议,需符合严格的公文格式。例如汉代贾谊《论积贮疏》即以分条论述民生问题著称。明清时期,疏奏内容涵盖军事、财政、礼仪等领域,需加盖官印并逐级呈递。
历史演变
汉代“疏”与“奏”常分用,至唐宋逐渐合并为“疏奏”,成为官方文书的代称。明代《大明会典》规定疏奏需以楷书誊写,清代则细分“题本”“奏本”等类型。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如中华书局《古代公文选注》中收录历代代表性疏奏文本。
(注:因未获取可引用的在线文献链接,本文内容综合《汉语大词典》《中国历史文书制度研究》等权威纸质文献编纂。)
“疏奏”一词有两种不同含义,需根据具体语境区分解释:
音乐与协作的比喻义(成语用法) 读音为shū zòu,原指调整乐器音调和音量使乐曲和谐流畅。引申为团队协作中通过协调各成员工作提升效率,或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方法达到效果。例如:“项目推进需要疏奏般的配合,才能高效完成目标。”
古代政治行为(历史文献义) 指臣子向帝王进言或奏章上呈的行为,常见于史书记载:
例句参考:
两种含义分别适用于艺术协作比喻和古代行政场景,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绑缚萹蓄笔记小説冰籁屏声敛息蔽日遮天婢鱼藏猫儿翠云裘弹斤估两导送滴溜儿分事负乡高额瓜牛龟阴田虹栈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骄敌教皇浇俗结爱空室控緤敂关括总老天隔不了一层纸两手加额柳星楼库曼珠目连剖腹産普度大会乔人奇标轻浪浮薄企羡攘翦石涵手急眼快梳帚司非四弦曲酸酷天方国土营外线翫境未可厚非沃续无风不起浪五民无蕲无意陷败陷击消藏校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