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涌流。《汉书·宣帝纪》:“詔曰:‘乃者凤皇甘露降集,黄龙登兴,醴泉滂流,枯槁荣茂,神光并见,咸受禎祥。’”《太平广记》卷三二五引《述异记》:“有顷,化为雄鸡,飞集别牀。 季随 斫之,应手有声,形即灭,地血滂流。”《北齐书·文宣帝纪》:“王摶风初举,建旟上地,庇民立政,时雨滂流。”
(2).广泛流布。《艺文类聚》卷十二引 汉 苏顺 《和帝诔》:“洪泽滂流,茂化沾溥。” 唐 刘肃 《大唐新语·郊禅》:“陛下功则高矣,而人未怀德;德虽厚矣,而泽未滂流。”《明史·循吏传·曾泉》:“若使海内得 泉 等数十人分治郡邑,可使朝廷恩泽滂流,物咸得所。”
(3).汹涌的水流。 唐 沉亚之 《淮南都梁山仓记》:“今待汝访山求材然后用,何异乎柘杓滂流之语耶!”
“滂流”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pāng liú,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指液体或事物大量、急速地流动。
表示恩泽、教化等广泛传播或覆盖。
形容水流湍急、气势浩大。
“滂流”多用于古文或书面语境,既可描述自然现象(如泉水、雨水、洪水),也可引申为抽象概念的广泛传播(如恩德、教化)。其核心意象均与“流动的广泛性”或“气势的强盛”相关。
滂流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部首为水-radical,笔画为12。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楚辞·离骚》中。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滂流的写法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但意义相同。
滂流的繁体字为滂流。繁体字是一种汉字的书写形式,广泛使用于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
滂流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意义没有改变。在古代,人们使用传统的毛笔绘制汉字,其书写形式与现代的字符略有不同。
以下为滂流的例句:
1. 暴雨过后,河水滂流,泛滥成灾。
2. 船只在滂流的江面上翻滚。
滂流的相关词语包括滂沱、洪水、汹涌等。滂沱形容雨势非常大,洪水形容河水漫过堤岸,汹涌形容水流湍急。
滂流的反义词可以是平静、涓滴等词语。平静形容水面没有波澜,涓滴形容水流微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