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遥远。 南朝 梁 柳恽 《赠吴均》诗之二:“关候曰辽絶,如何附行旅。” 宋 蔡襄 《荔枝谱》:“﹝荔枝﹞其于果品卓然第一,然性畏高寒,不堪移植,而又道里辽絶,曾不得班于卢橘江橙之右。” 元 刘敏中 《丞相顺德忠献王碑》:“王谓 山嶠 小夷,去中国辽絶。”
(2).相去甚远,悬殊。《南史·谢晦传》:“ 安仁 、 士衡 才为一时之冠,方之 公閭 ,本自辽絶。”《新唐书·刘洎传》:“帝王之与臣庶,圣哲之与庸愚,等级辽絶,势不伦拟。”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岂酒有美恶,价不同歟?抑何其辽絶邪!”
(3).远隔。《朱子语类》卷一三四:“古时君臣都易得相亲,天下有天下之君臣,一国有一国之君臣,自 秦 汉 以来,便都辽絶。” 明 高明 《琵琶记·官媒议婚》:“梦绕亲闈,愁深旅邸,那堪音信辽絶。” 明 冯梦龙 《新灌园·计匿王嗣》:“ 法章 自到 莒州 ,朝中音问辽絶。”
(4).久远。 晋 王嘉 《拾遗记·殷汤》:“至 师延 精述阴阳,晓明象纬,莫测其为人。世载辽絶,而或出或隐。”
(5).高远貌。 唐 柳宗元 《吊萇弘文》:“ 比干 之以仁义兮,缅辽絶以不羣。”
“辽绝”是一个文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独立使用,其核心含义可结合字义与古籍用例进行阐释:
一、本义:形容空间或时间上的极度遥远与隔绝
例: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山川辽绝,舟车罕通”,指地形阻隔导致交通闭塞。
二、引申义:形容程度上的极端或关系上的疏离
例:唐代李商隐诗“音尘辽绝信茫茫”,喻音讯断绝后的渺茫感(《全唐诗》卷五百三十九)。
三、现代使用提示
该词多见于仿古语境或固定搭配(如“辽绝人寰”),日常表达中更常用“遥远”“隔绝”“迥异”等替代。其权威释义可参考:
参考文献来源说明
“辽绝”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liáo jué,根据多个权威来源的释义,其含义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综合解析:
遥远
指空间或时间上的遥远。例如南朝梁·柳恽《赠吴均》中“关候曰辽绝”,宋·蔡襄《荔枝谱》提到荔枝因“道里辽绝”难以移植中原,均强调距离之远。
相去悬殊
表示差距极大或性质迥异。如《南史·谢晦传》用“本自辽绝”形容才能差异,《新唐书·刘洎传》以“等级辽绝”说明地位悬殊。
远隔
多用于描述人际或地域的隔绝状态。《朱子语类》提到秦汉后君臣关系“辽绝”,明代《琵琶记》《新灌园》等作品则用其表现音信不通的困境。
久远
侧重时间跨度长,如汉典释义中“久远”的抽象概念。
高远貌
形容高远辽阔的景象或心境,如潘岳《登虎牢山赋》中“江山辽落”的意境。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可描述地理阻隔、情感疏离、阶级差异等,如“异乡辽绝”“君臣辽绝”等表达。需注意其古语色彩较浓,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
报书草率从事长辞鸱视处业导官第二国际地土冬不拉惇惠風珂雰糅光燿觚木哈哧夯铁之夫焕若户屏昒幽戽鱼舰队机筦踖藉紧三火四今学积秀极眼举国上下愧窘栗烈麟阁像灵晖赂谢履和眄睨面条谬失内当鸟俗氏妮子撇叶屏扆欠安切合时宜祺祥弱藻入钱散马休牛神蔡生别离暑衣簑衣裙听览通心头大外闾輼辌车现代汉语词典第版相对与绝对限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