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善事隔宿而不立行。 汉 刘向 《说苑·政理》:“ 文王 问於 吕望 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 文王 曰:‘善。’对曰:‘宿善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振鰥寡孤独。”
“宿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出处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宿善”指明知是善事却拖延不立即执行的行为,强调对善行的延迟落实。该词源自《说文解字》中“宿”的“隔夜”之义,引申为“搁置”。
最早见于汉代刘向《说苑·政理》:
文王问吕望:“如何治理天下?”吕望答:“王者使百姓富足,霸者使士兵富足……若国家财富集中于上层(如仓库),则会导致‘上溢下漏’(贫富悬殊)。”文王称善,吕望却提醒:“宿善不祥。”文王当日便开仓救济孤寡。
该词如今可用于批评“知善不为”的行为,强调行动力的重要性。例如,在公益、政策落实等场景中,提醒人们避免因拖延导致善行失效。
“宿”在此读sù(非xiǔ或xiù),因词义与“隔夜”相关,而非“一宿(xiǔ)”或“星宿(xiù)”。
宿善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长期的时间内,积累了善良的品德和行为。它充满了正能量,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宿善这个词的部首是宀(mián),总共包含了10个笔画。
宿善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论语》中的一句话:“宿学而不结礼,未免于礼。”这句话中的“宿学”即指长期积累的学问,后来逐渐演变为宿善的意思。
宿善在繁体中的写法为「宿善」,保持了简体写法的完整。
在古时候,汉字「宿善」也有不同的写法。其中一个常见的写法是「宿善喾善」,含义相同但字形稍有差异。
1. 他一直以来都宿善,无论对待谁都充满了慈爱与宽容。 2. 宿善是人们应该追求的目标,通过长期积累善行来影响周围的人。
宿善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新的词语:
1. 宿命:长期积累的命运,指无法改变的命运。 2. 宿世:长期积累的世间沧桑,指前世的积累和今生的因果。
与宿善意思相近的词语有“积善积德”“善良”“仁德”。
与宿善意思相反的词语有“积恶”“存心不善”“作恶多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