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出《淮南子·人间训》。指忘身物外,乐天知命,不以得失为怀的人。 唐 戴叔伦 《赠韦评事儹》诗:“是非园吏梦,忧喜塞翁心。”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 周益公 ﹞《谢衣带鞍马表》:‘褐衣褐见,莫陈 汉 戍之便宜;马去马归,敢计塞翁之倚伏。’” ********* 《己未出都口占》诗:“塞翁得失原难定,贫士生涯总可怜。”
“塞翁”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故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塞翁”最早出自《淮南子·人间训》的寓言故事,字面意为“边塞的老人”(“塞”指边境险要之地,“翁”即老者)。故事中,这位老人因“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祸福转换经历闻名,成为成语典故的核心人物。
该词与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紧密相关,常被用于表达:
在当代语境中,“塞翁心态”常用于劝慰他人或自我调节,强调以长远眼光看待挫折(如郁达夫等文学作品中引用的案例)。
提示:若需了解《淮南子》原故事细节或相关诗词引用,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权威来源。
《塞翁》是一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故事,意为“事态的变化往往出人意料”。这句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生的起伏,善于应对变化。
《塞翁》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是“土”和“羽”,其中“土”代表土地,“羽”代表羽毛。
它的总笔画数为23。
《塞翁》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故事。据传,中国古代有位老人居住在边塞之地,养了一匹马。一天,马不慎从天而降,老人很高兴得到一匹宝马。
然而,当老人的邻居得知此事后,却表示同情,称老人倒霉。结果,这匹被视为倒霉的宝马的后代屡次为老人带来了好运,让老人变得富裕强大。因此,这个成语就形容了事物的变化往往和人们的期望相反。
《塞翁》这个成语的繁体字是「塞翁」,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塞翁」这个成语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其中,“翁”这个字在古代写作「翁」,而现代写作「爺」。
1. 他在失去工作后并没有灰心,因为他深知《塞翁》的哲理。
2.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好坏的事情都是由《塞翁》决定的。
塞翁寒
塞翁失马
塞外之音
塞内生民
事情善变
出人意料
无常
稳定如一
按部就班
条理清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