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骡马跳起来用后蹄向后踢。《荡寇志》第七七回:“这匹枣騮马,只管撩蹶子,想是肚带太扣得紧了。”
撩蹶子是汉语中的一个方言词汇,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其核心含义指骡、马等牲畜突然向后踢腿的动作。该词常引申为形容人因不满而突然发脾气、甩手不干或故意作对的行为,带有较强的情绪化和突发性色彩。
来源:《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第3卷,第4212页。
来源:《现代汉语方言常用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11年),第287页。
在北方方言中,“撩蹶子”多用于口语,强调行为的突然性和对抗性。例如: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河北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56页。
该词常与“尥蹶子”混用(“尥”为“撩”的异写),但语义一致。民间谚语如“马撩蹶子牛顶角,各有各的脾气”生动体现了其引申含义。
来源:《中国谚语大全》(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802页。
以上释义综合了语言学工具书及方言研究著作的记载,符合汉语词汇解释的学术规范。需注意该词属地域性词汇,现代标准汉语中更常用“尥蹶子”或“发脾气”等表达。
“撩蹶子”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需结合权威来源综合解释:
字面意义
指骡、马等牲畜跳起后用后蹄向后踢的动作。这一解释在多个权威词典中均有记载,如《荡寇志》第七七回提到:“这匹枣騮马,只管撩蹶子,想是肚带太扣得紧了。”。
发音与词性
读音为liáo jué zǐ(部分方言可能读作 liāo juézi),通常作动词使用,描述动物的行为。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提到其作为成语的比喻义,表示“故意挑拨他人矛盾或争斗以达到个人目的”。但这一用法在其他权威来源中较少出现,可能属于方言或特定语境下的引申。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
半印宝具残兵败将孱困持戟崇仰鼎分顶缸独立自主芳风放恕燔祀蜂攒蚁聚该欠干安曲诡状鼓掌咍咍孩子头涸滞火伏践登兼宿焦虑畸人九服咎责巨祸窭人克丝钳子括实来派过节蜡圆凉浸浸留连柳思轮运蔓辞密件侬家瓯楼排斥异己奇标七代先灵器资全整劬古羣慝任随勝冠升名神鬼世鉴兽吻水浇莲腾陵僞真卧倒溪峒心高气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