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looding;billowing]∶形容水盈溢
(2) [ripples]∶形容水波荡漾
浟湙潋滟,浮天无岸。——木华《海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湖光潋滟
亦作“ 瀲灎 ”。 1.水波荡漾貌。《文选·木华<海赋>》:“浟湙瀲灩,浮天无岸。” 李善 注:“瀲灎,相连之貌。” 唐 温庭筠 《郭处士击瓯歌》:“佶栗金虯石潭古,勺陂瀲灎幽修语。” 唐 方干 《题应天寺上方兼呈谦上人》诗:“势横緑野苍茫外,影落平湖瀲灩间。”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邹林游学》:“湖光瀲灩接晴空,山色有无中。”
(2).水满貌。泛指盈溢。 唐 刘禹锡 《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其色瀲灩於颜间,其声发而为文章。” 宋 范成大 《续长恨歌》:“金杯瀲灩晓粧寒,国色天香胜牡丹。” 明 唐寅 《题画》诗:“秋老芙蓉一夜霜,月光瀲灩荡湖光。”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陆姑救易》:“鬱金瀲灩光生彩,请君宽饮开怀。”
(3).光耀貌。 唐 卢纶 《上巳日陪齐相公花楼宴》诗:“树色参差緑,湖光瀲灩明。”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楔子:“色笼茐,光瀲灩。” 明 何景明 《明月篇》:“初照瀲灎黄金波,团圆白玉盘青天。”
瀲灧:1.水波荡漾貌。 南朝 梁 何逊 《行经范仆射故宅》诗:“瀲灧故池水,苍茫落日暉。” 宋 司马光 《龙女祠更相酬和》诗:“荷花折尽不归去,瀲灧扁舟不易胜。”
(2).水满貌。 宋 欧阳澈 《玉楼春》词之二:“香丝篆裊一帘秋,瀲灧十分浮蚁緑。” 明 李梦阳 《上元访杜炼师》诗:“玉杯瀲灧赤玛瑙,织罽四角银麒麟。”
(3).光耀貌。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五:“一坐遂尽如秋天夜晴,月色瀲灧,则秋毫皆得睹。” 碧野 《汉水滔滔》:“这丰富的水量使 江汉平原 波光潋滟。”
“潋滟”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liàn yàn(均为第四声),其含义丰富且多用于文学描写,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理解:
水波荡漾的样子
形容水面波纹流动、光影交错的动态美感,如“湖光潋滟”。苏轼名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即用此意,描绘西湖在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景象。
水满或盈溢的状态
指水量充盈,甚至满溢而出,如“潋滟故池水,苍茫落日晖”(南朝梁·何逊诗)。
光耀闪烁的样貌
引申为水面反射光线时的明亮与耀眼,如“湖光潋滟明”(唐·卢纶诗)。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或扩展诗词赏析,可参考《文选·海赋》或苏轼相关作品。
《潋滟》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形容水流动的样子,暗含着柔美和流动之意。它常用来形容水波荡漾的景象,如湖泊、江河、海洋等水面上泛起的波浪。
《潋滟》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氵”和“广”,分别代表着“水”和“广泛”的意思。
它的总体笔画数是15画。
《潋滟》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它的起源与“水”有关。古代人们观察和描绘水的样子和变化,形成了以“氵”部为基础的汉字,如《潋滟》就是其中的一种。
《潋滟》的繁体字为「澉灧」。
在古代汉字中,《潋滟》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它的古字形可能与现代稍有差异,但大致保持了原字义不变。
1. 微风拂过湖面,泛起一片潋滟的水纹。
2. 黄昏时分,夕阳映照下的大海呈现出一幅潋滟金色的美景。
3. 潋滟的溪水从山间流淌而过,清澈见底。
1. 潋滟湖:形容湖泊表面波光潋滟的景象。
2. 潋滟江:形容江河表面波浪连绵、熠熠生辉的景象。
3. 潋滟海:形容海洋波涛汹涌、泛起绚丽多彩的景象。
近义词:波光荡漾、波光粼粼、波光潋滟。
反义词:平静、静谧、沉寂。
爱人利物媕阿白鹿洞书院柏舟之节便室髀里肉生薄寒擦拳磨掌炒团诚善冲打抽简禄马酬効从居刀笔老手甸儿点呼點鐵丁夫端懿防捍俯首听命服章釜中生尘改业格林纳达关山龟津国蠹汉文画虎刻鹄怀娠火患疾暴皆除藉敛警报器金莲今昔既然记住腊尽春回连闼通房麦麸卖阙目无流视抛别轻盖起夜日臻完善使宅鱼朔月所向无敌堂头土阆微捕委分无壁屋面邪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