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looding;billowing]∶形容水盈溢
(2) [ripples]∶形容水波蕩漾
浟湙潋滟,浮天無岸。——木華《海賦》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蘇轼《飲湖上初晴後雨》
湖光潋滟
亦作“ 瀲灎 ”。 1.水波蕩漾貌。《文選·木華<海賦>》:“浟湙瀲灩,浮天無岸。” 李善 注:“瀲灎,相連之貌。” 唐 溫庭筠 《郭處士擊瓯歌》:“佶栗金虯石潭古,勺陂瀲灎幽修語。” 唐 方幹 《題應天寺上方兼呈謙上人》詩:“勢橫緑野蒼茫外,影落平湖瀲灩間。” 明 無名氏 《鳴鳳記·鄒林遊學》:“湖光瀲灩接晴空,山色有無中。”
(2).水滿貌。泛指盈溢。 唐 劉禹錫 《唐故衡州刺史呂君集紀》:“其色瀲灩於顔間,其聲發而為文章。” 宋 範成大 《續長恨歌》:“金杯瀲灩曉粧寒,國色天香勝牡丹。” 明 唐寅 《題畫》詩:“秋老芙蓉一夜霜,月光瀲灩蕩湖光。” 明 無名氏 《鳴鳳記·陸姑救易》:“鬱金瀲灩光生彩,請君寬飲開懷。”
(3).光耀貌。 唐 盧綸 《上巳日陪齊相公花樓宴》詩:“樹色參差緑,湖光瀲灩明。” 元 王子一 《誤入桃源》楔子:“色籠茐,光瀲灩。” 明 何景明 《明月篇》:“初照瀲灎黃金波,團圓白玉盤青天。”
瀲灧:1.水波蕩漾貌。 南朝 梁 何遜 《行經範仆射故宅》詩:“瀲灧故池水,蒼茫落日暉。” 宋 司馬光 《龍女祠更相酬和》詩:“荷花折盡不歸去,瀲灧扁舟不易勝。”
(2).水滿貌。 宋 歐陽澈 《玉樓春》詞之二:“香絲篆裊一簾秋,瀲灧十分浮蟻緑。” 明 李夢陽 《上元訪杜煉師》詩:“玉杯瀲灧赤瑪瑙,織罽四角銀麒麟。”
(3).光耀貌。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五:“一坐遂盡如秋天夜晴,月色瀲灧,則秋毫皆得睹。” 碧野 《漢水滔滔》:“這豐富的水量使 江漢平原 波光潋滟。”
“潋滟”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iàn yàn(均為第四聲),其含義豐富且多用于文學描寫,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理解:
水波蕩漾的樣子
形容水面波紋流動、光影交錯的動态美感,如“湖光潋滟”。蘇轼名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即用此意,描繪西湖在陽光下波光粼粼的景象。
水滿或盈溢的狀态
指水量充盈,甚至滿溢而出,如“潋滟故池水,蒼茫落日晖”(南朝梁·何遜詩)。
光耀閃爍的樣貌
引申為水面反射光線時的明亮與耀眼,如“湖光潋滟明”(唐·盧綸詩)。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或擴展詩詞賞析,可參考《文選·海賦》或蘇轼相關作品。
《潋滟》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形容水流動的樣子,暗含着柔美和流動之意。它常用來形容水波蕩漾的景象,如湖泊、江河、海洋等水面上泛起的波浪。
《潋滟》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氵”和“廣”,分别代表着“水”和“廣泛”的意思。
它的總體筆畫數是15畫。
《潋滟》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它的起源與“水”有關。古代人們觀察和描繪水的樣子和變化,形成了以“氵”部為基礎的漢字,如《潋滟》就是其中的一種。
《潋滟》的繁體字為「澉灧」。
在古代漢字中,《潋滟》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它的古字形可能與現代稍有差異,但大緻保持了原字義不變。
1. 微風拂過湖面,泛起一片潋滟的水紋。
2. 黃昏時分,夕陽映照下的大海呈現出一幅潋滟金色的美景。
3. 潋滟的溪水從山間流淌而過,清澈見底。
1. 潋滟湖:形容湖泊表面波光潋滟的景象。
2. 潋滟江:形容江河表面波浪連綿、熠熠生輝的景象。
3. 潋滟海:形容海洋波濤洶湧、泛起絢麗多彩的景象。
近義詞:波光蕩漾、波光粼粼、波光潋滟。
反義詞:平靜、靜谧、沉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