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人的六种美德。《书·皋陶谟》:“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按,“六德”即“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彊而义”中的六种。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虞 夏 文章,则有 皋陶 六德。” 明 唐顺之 《廷试策一道》:“ 禹 曰:‘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分之以三德、六德,皆以广知人之旨也。”
(2).古代使臣的六项守则。《国语·鲁语下》:“《皇皇者华》,君教使臣曰‘每怀靡及’,諏、谋、度、询,必咨於周。敢不拜教。臣闻之曰:‘怀和为每怀,咨才为諏,咨事为谋,咨义为度,咨亲为询,忠信为周。’君貺使臣以大礼,重之以六德,敢不重拜。” 韦昭 注:“六德,谓諏也,谋也,度也,询也,咨也,周也。”
(3). 周 大司徒教民的六项道德标准。《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清 姚鼐 《乾隆庚寅科湖南乡试策问》之一:“昔 箕子 言五事,《周礼》言六德, 孔子 四教:文、行、忠、信而已。”
(4).兵家之六德:礼、仁、信、义、勇、智。《司马法·仁本》:“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争义不争利,是以明其义也。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终知始,是以明其智也。六德以时合教,以为民纪之道也。”
关于“六德”的含义,不同历史文献和学派体系中有多种解释,以下是综合整理:
核心内容
根据《尚书·皋陶谟》记载,“六德”最初源于“九德”的简化,通常指代六种基础美德。不同文献对其具体内容存在差异:
教育标准
《周礼·地官》提到周代大司徒以“六德”教化民众,具体为知、仁、圣、义、忠、和。
兵家六德
见于《司马法·仁本》,强调军事伦理:礼、仁、信、义、勇、智。
举例:战争中需遵守“成列而鼓”(双方列阵后开战)以体现“信”,限制追击距离以彰显“礼”。
使臣守则
《国语·鲁语下》提出使臣六项准则:諏(咨询)、谋(谋划)、度(考量)、询(商议)、咨(请教)、周(周全),称为“六德”。
以上内容综合自《尚书》《周礼》等典籍及权威词典释义,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阅相关古籍原文或学术研究资料。
六德,指的是六种德行或美德。它是由“六”和“德”两个字组成的词汇。
“六”字的部首是“儿”,它的笔画数目为四画;“德”字的部首是“彳”,它的笔画数目为八画。
“六德”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卫灵公》这篇文章中。在这篇文章中,孔子谈到了六种德行,分别是:信、义、礼、智、勇、仁。这六种德行被称为六德。
“六德”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六德」。
古时候,“六德”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字体的形状和结构会发生变化。然而,六德的含义不会改变。
他以信、义、礼、智、勇、仁为准则,实践着六德。
六德的组词有六德标准、六德教育等。
六德的近义词有六种品德、六种美德等。
六德的反义词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而变化,例如不信、不义、不礼、愚、怯、无仁。
报春表诉碧旻不窥园不知所厝操弧称财尘情尺脉垂髾春渚點綉女高樔孤旐孤直鹤禁鸿钧泓浵缓急晦迹见兵见好柬埔寨皦镜积耻阶坎静曲经术近戚客囊懒妥妥亮闇梅童墓庐匿窜逆运算浓笑盘衍莩甲琼文瞿陵人脸识别人芽辱模省文神敏石汗诗怀寿客枢密院酸浆草蒜子酥脆坦言体态头蜡脱祸乡论枭禽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