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人的六種美德。《書·臯陶谟》:“日嚴祗敬六德,亮采有邦。”按,“六德”即“九德”“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中的六種。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虞 夏 文章,則有 臯陶 六德。” 明 唐順之 《廷試策一道》:“ 禹 曰:‘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分之以三德、六德,皆以廣知人之旨也。”
(2).古代使臣的六項守則。《國語·魯語下》:“《皇皇者華》,君教使臣曰‘每懷靡及’,諏、謀、度、詢,必咨於周。敢不拜教。臣聞之曰:‘懷和為每懷,咨才為諏,咨事為謀,咨義為度,咨親為詢,忠信為周。’君貺使臣以大禮,重之以六德,敢不重拜。” 韋昭 注:“六德,謂諏也,謀也,度也,詢也,咨也,周也。”
(3). 周 大司徒教民的六項道德标準。《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 清 姚鼐 《乾隆庚寅科湖南鄉試策問》之一:“昔 箕子 言五事,《周禮》言六德, 孔子 四教:文、行、忠、信而已。”
(4).兵家之六德:禮、仁、信、義、勇、智。《司馬法·仁本》:“古者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是以明其禮也。不窮不能而哀憐傷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争義不争利,是以明其義也。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終知始,是以明其智也。六德以時合教,以為民紀之道也。”
關于“六德”的含義,不同曆史文獻和學派體系中有多種解釋,以下是綜合整理:
核心内容
根據《尚書·臯陶谟》記載,“六德”最初源于“九德”的簡化,通常指代六種基礎美德。不同文獻對其具體内容存在差異:
教育标準
《周禮·地官》提到周代大司徒以“六德”教化民衆,具體為知、仁、聖、義、忠、和。
兵家六德
見于《司馬法·仁本》,強調軍事倫理:禮、仁、信、義、勇、智。
舉例:戰争中需遵守“成列而鼓”(雙方列陣後開戰)以體現“信”,限制追擊距離以彰顯“禮”。
使臣守則
《國語·魯語下》提出使臣六項準則:諏(咨詢)、謀(謀劃)、度(考量)、詢(商議)、咨(請教)、周(周全),稱為“六德”。
以上内容綜合自《尚書》《周禮》等典籍及權威詞典釋義,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閱相關古籍原文或學術研究資料。
六德,指的是六種德行或美德。它是由“六”和“德”兩個字組成的詞彙。
“六”字的部首是“兒”,它的筆畫數目為四畫;“德”字的部首是“彳”,它的筆畫數目為八畫。
“六德”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衛靈公》這篇文章中。在這篇文章中,孔子談到了六種德行,分别是:信、義、禮、智、勇、仁。這六種德行被稱為六德。
“六德”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六德」。
古時候,“六德”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在漢字演變的過程中,字體的形狀和結構會發生變化。然而,六德的含義不會改變。
他以信、義、禮、智、勇、仁為準則,實踐着六德。
六德的組詞有六德标準、六德教育等。
六德的近義詞有六種品德、六種美德等。
六德的反義詞可以根據不同的語境而變化,例如不信、不義、不禮、愚、怯、無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