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ook severely;have moral integrity]
(2) 比喻操守纯洁清白
志固冰霜。——《临川烈武王道规传》
(3) 比喻神色严肃或态度冷淡
凛若冰霜
冷若冰霜
(1).冰与霜。 汉 张衡 《西京赋》:“於是孟冬作阴,寒风肃杀,雨雪飘飘,冰霜惨烈,百卉具零。” 汉 刘桢 《赠从弟》诗之二:“冰霜正惨愴,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栢有本性。” 唐 杜甫 《远怀舍弟颖观等》诗:“ 江 汉 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2).比喻操守坚贞清白。《隶续·晋右军将军郑烈碑》:“故虽夙罹不造,而能全老成之德;居无檐石,而能厉冰霜之絜。” 唐 元稹 《宋常春等内仆局令》:“宣议郎行内侍 宋常春 等,皆以谨信多才,得参侍从。更掌上府,尤见吏能。守官无毫髮之瑕,励己有冰霜之操,跡其声实,可备监临。”《明史·列女传二·王氏》:“父曰:‘其一从夫地下为烈,次则冰霜以事翁姑为节,三则恒人事也。’”《再生缘》第四六回:“住在伊家深不便,只惟立志守冰霜。”
(3).比喻冷漠严峻的心境或情态。 宋 苏轼 《临江仙·赠送》词:“诗句端来磨我钝,钝锥不解生鋩。欢颜为我解冰霜。”
"冰霜"是汉语中具有多层含义的复合词,《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其本义定义为"冰和霜的合称",特指寒冷季节形成的固态降水现象。这一自然现象在传统文化中衍生出三类比喻义:
一、品德象征。《汉语大词典》指出其喻指"坚贞纯洁的节操",如《宋书·孝义传》记载的"志固冰霜",形容人物不为外物所动的品格。这种用法在历代碑铭文献中尤为常见,如唐代墓志常用"凛若冰霜"赞颂女性守节不移的德行。
二、情感状态的具象化表达。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评述"诗人寄兴,或取冰霜",指文学作品常以冰霜的物理特性暗喻人际关系的疏离感,如《红楼梦》第五回"冷若冰霜"的描写,生动传递出人物间的情感隔阂。
三、生存处境的诗意写照。杜甫《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的秋景描写,通过冰霜意象构建出困顿艰辛的意境空间。这种文学手法在边塞诗中形成固定意象群,常与"铁衣""角弓"等军事意象并置,强化戍边环境的严酷性。
该词的语义演变轨迹,印证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关于自然物象词汇化的论述规律:由具体物候现象,经反复文学提炼,最终固化为承载文化价值的语码。现代汉语中,"冰霜"仍保留着这种古今交织的语义层次,既描述物理现象,又传递文化记忆。
“冰霜”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
指自然界的冰和霜,多用于描述寒冷气候或冬季景象。例如:
象征高尚节操
比喻人的品格坚贞、清白。如:
形容冷漠严肃的态度
常以“冷若冰霜”“凛若冰霜”等成语,描述人的神态或情感疏离。例如:
在医学领域,“冰霜”指一种外用中药制剂,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神经性皮炎、湿疹等皮肤病,通常含有冰片和激素类成分。
“冰霜”既可指自然现象,也可引申为品格的象征或情感的描述,不同语境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安纳托利亚百城表扒进背文本刑笔纸柴毁灭性朝岚陈露虫牢大象口里拔生牙打野呵调值蹀踱丢盔弃甲洞仙歌堵口多疑风僝雨僽锋镞分腥妇顺宫钿海水声道椷封红河化敌为友监管急诊捐馆舍踡跼峻恶仂句了望六渠凝碧池槃多盘壑齐打夥儿骑上扬州鹤雀稗取効荣年容膝之地入土为安沙虱社稷折准时霎説黄道黑私窝子讼辞素色挞击推顿讬付武陵蛮仙类痫眩禊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