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署的意思、连署的详细解释
连署的解释
[countersigned;jointly signed] 为证明已签署的文件的可靠性而由签署人的秘书或其他人连同的签字
详细解释
(1).连名,联合署名。《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 崔季舒 等将諫也, 之推 取急还宅,故不连署;及召集諫人, 之推 亦被唤入,勘无其名,方得免祸。” 唐 白居易 《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差肩承詔旨,连署进封章。” 明 叶盛 《水东日记·会议迎复仪注》:“尔礼部事当奏即自奏,何必要我连署耶?”
(2).同一官署。《唐律·名例五·同职犯公坐》“诸同职犯公坐者” 唐 长孙无忌 疏议:“同职者,谓连署之官。” 唐 张籍 《题韦郎中新亭》诗:“成名同日官连署,此处经过有几人。”
词语分解
- 连的解释 连 (連) á 相接:连日。连夜。连年。连亘(接连不断)。连襟(姐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连载。连缀。连理。烽火连天。连篇累(噄 )牍。 带,加上:连带。连坐(一个人犯法,他的家属、亲族、邻居连带受
- 署的解释 署 ǔ 办理公务的机关:专署。公署。官署。 布置:部署。 签名,题字:签署。署名。署字。 暂代:署理。兼署。 笔画数:; 部首:罒;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连署”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多人共同签署同一份文件或契约,以表示联合负责或共同确认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 联合签名:指两人或以上在同一文件上签署姓名,以示共同承担责任或确认内容。例如,古代官员联名上书、现代请愿书的共同签名均属此类。
- 法律效力:通过多人签署增强文件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常见于公文、合同等正式场合。
2.历史渊源
- 古代用例:最早见于《北史》和《北齐书》,如北齐时期崔季舒谏言时,颜之推未参与连署而免于祸端。唐代白居易诗中“连署进封章”也反映了官员联名上奏的惯例。
- 官署制度:唐代法律术语中,“连署之官”指同一官署内需共同署名的官员。
3.现代应用
- 公共事务:如请愿书、联名信等需广泛支持的场景,通过多人签名表达集体诉求。
- 法律文件:部分合同或协议需多方签署确认,以明确责任归属。
4.相关概念辨析
- 联署:与“连署”同义,均指联合署名(见)。
- 平署:特指官员在公文上共同署名(见),但使用场景较窄。
5.跨文化延伸
- 日语中的“連署”:含义与汉语一致,指共同签名,如请愿书上的多人签名。
连署的核心在于通过集体签名强化文件的合法性和公信力,其形式从古代官文延续至现代法律与公共事务,体现了多方协作与责任共担的原则。
网络扩展解释二
连署(lián shǔ)是指多人联名共同签署文件或提交申请的行为。下面将对连署进行进一步解析。
拆分部首和笔画:
- 连: 左右结构,左部为辶(走),右部为人,共6画。
- 署: 上下结构,上部为罒(网),下部为者,共13画。
来源:
连署的字义来源于《说文解字》,最早出现在《汉书·律历志》中。连指的是多人之间的关系,署则指署名、签署的意思。
繁体:
连署在繁体中字形保持不变。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的连署写法与今天的写法相比,字形变化较小。在篆书中,连署的写法稍有差异,具体细节可以参考古代书法作品。
例句:
1. 很多人连署反对这项政策。
2. 这份请愿书已经得到了五百人的连署。
组词:
- 连续(不间断进行)
- 连接(沟通、相连接)
- 署名(签署、确认身份)
近义词:
请愿、联名、会签(亦有所略有不同之处)
反义词:
独立、抵制
以上是关于连署的词义、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的介绍。连署作为一种表达意见、集体行动的方式,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别人正在浏览...
罢议备乐变风易俗俵寄毕钵罗冰稼并日髀臋窜恶觕窥当簿刀锋點火二因素说发电赤飞熊入梦风餐水宿封翁敷浅甘带纲挈目张呱嗒板孤雏跪参沽名钓誉哼儿哈儿候钟花唇黄钟猾头击点济济翼翼积年累岁寄身九门九种空崖灵牀赁钱谟策幕从锲刻青鳬青腰日契瑟瑟幕深感十年书嗣后送亡泰初泰山石刻陶气跳井讬丽王旅显昂乡人笑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