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獬豸冠的意思、獬豸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獬豸冠的解释

(1).古代御史等执法官吏戴的帽子。 汉 蔡邕 《独断》:“法冠, 楚 冠也…… 秦 制执法服之。今御史廷尉监平服之,谓之獬豸冠。”《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纚为展筩,铁柱卷,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 楚王 尝获之,故以为冠。” 明 无名氏 《霞笺记·中丞训子》:“官居侍御立朝班,铁面丹心獬豸冠。”《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头戴黑色獬豸冠的宫中执法走到 嬴政 身边,垂身而立。”

(2).指御史等执法官吏。 唐 韦縠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诗:“ 越 人自贡珊瑚树, 汉 使何劳獬豸冠。” 元 关汉卿 《玉镜台》第一折:“生前不惧獬豸冠,死来图画麒麟像。” 清 方文 《寄任玉成御史》诗:“旧京人物凋零尽, 江 北犹餘獬豸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獬豸冠是中国古代司法官员佩戴的冠饰,具有独特的文化象征意义。其名称来源于神话中的神兽“獬豸”,《说文解字》记载獬豸“似牛,一角,能别曲直”,故被奉为司法公正的象征。獬豸冠的形制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御史、廷尉等执法者“冠獬豸,取触不直者”,体现古代司法体系对明辨是非的追求。

从历史演变来看,獬豸冠的佩戴者身份随朝代更迭略有变化。唐代《汉官仪》提到,獬豸冠以铁为柱卷,上缀獬豸角形装饰;明代则规定都御史、按察使等官员朝服配獬豸补子,通过服饰制度强化司法权威。这种冠饰还衍生出“法冠”“铁冠”等别称,北宋苏轼在《章质夫寄惠崔徽真》中曾以“獬豸冠中曾补衮”暗喻官员刚正不阿的品格。

獬豸冠的文化内涵包含三重维度:其一,神兽崇拜与司法神圣性的结合,如《淮南子》载獬豸“见人斗则触不直,闻人论则咋不正”;其二,儒家“以礼入法”思想的具象化表达;其三,古代监察制度的符号化体现,成为中华法治文化的重要遗产。

网络扩展解释

獬豸冠是中国古代执法官吏佩戴的特殊冠饰,其含义和象征意义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综合解析:

  1. 基本定义与起源 獬豸冠源于神话神兽獬豸(独角兽),传说它能辨是非曲直,会用角触邪恶之人。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楚文王获獬豸后仿其角制冠,象征执法者的公正权威,因此得名。

  2. 形制特征 冠高五寸,顶部有铁制柱卷,形似獬豸独角,材质坚硬寓意执法者刚正不阿,故又称「铁冠」。秦汉时期成为御史、廷尉等司法官员的标志性服饰。

  3. 象征意义 佩戴獬豸冠者需如獬豸般明辨善恶,体现古代「神判」思想向制度化司法的过渡。唐代张谓诗句「汉使何劳獬豸冠」便借指执法者的使命。

  4. 历史演变 汉代起被纳入官员服饰体系,明清时期仍沿用,如十三陵神道石像中的獬豸形象。明代无名氏《霞笺记》用「铁面丹心獬豸冠」强化其刚毅象征。

  5. 特殊语境延伸 少数文献(如现代词典)将其引申为形容人骄傲自负的成语,但此用法非主流,可能与「獬豸独角显威严」的视觉联想相关。

以上内容综合自《后汉书》、诗词典故及考古发现,完整信息可查阅《舆服志》《异物志》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鄙暗标式不厌长淮痴肉团持诵传世古逴荦憁恫鼎气递胜递负鹅黄酒防特犯科飞谤风帏坟陇钢镚搁得住狗沁歌果皮海马虾蟆更汉圣函育红豆花生满路呼吸监董净跨度稷星来访篮儿栏榥陵篡灵豸品谊期亲取别日许时融化三风太守埽除山雉善治善能生各扎圣小儿水苍佩宿勤贪忍田畼天门山天文生通古达变玩幽文穷温州杂剧问字无筭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