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偶的意思、谐偶的详细解释
谐偶的解释
亦作“ 谐耦 ”。和合。 汉 焦赣 《易林·既济之涣》:“马服长股,宜行善市。蒙祐谐耦,获金五倍。” 汉 王充 《论衡·验符》:“龙见,往世不双,维 夏 盛时二龙在庭。今龙双出,应 夏 之数,治谐偶也。” 宋 朱熹 《与龚参政书》:“不能俯仰取容於世,以故所向落落,无所谐偶。” 明 沉鲸 《双珠记·因诗赐配》:“随一凤自化凰羣,翱翔双出宫城外,这是夫妻谐偶之兆也。”
词语分解
- 谐的解释 谐 (諧) é 和,配合得当:和谐。谐调(俹 )。谐音。 滑稽:诙谐。谐趣。谐谑(诙谐逗趣)。亦庄亦谐(既严肃又诙谐)。 (事情)商量好,办妥:事谐。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 偶的解释 偶 ǒ 用木头或泥土等制成的人形:偶像。木偶戏。 双,对,成双成对,与“奇(?)”相对:偶数。偶语(相对私语)。对偶。无独有偶。 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偶或。偶然。偶合。偶尔。偶感。偶发事件。
专业解析
谐偶是古汉语词汇,现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指诗文词句的对仗工整、和谐协调。具体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
字义拆解与组合:
- 谐:本义指声音和谐、协调,引申为言语融洽、事情办妥。《说文解字》:“谐,詥也。”段玉裁注:“詥,合会善言也。”意指言语和谐。
- 偶:本义指人像、木偶,引申为成双成对、配偶、匹配。《说文解字》:“偶,桐人也。”后引申为双数、对偶。
- 谐偶:二字结合,强调在成对(对偶)的基础上,达到和谐、协调、匹配的状态。特指在文学创作中,上下句在字数、结构、词性、平仄、意义上相互呼应、搭配得当,形成和谐统一的美感。
-
文学修辞应用:
在古典诗词、骈文、对联等文体中,“谐偶”指的就是对偶(或称对仗)这种修辞手法运用得精妙、工整、和谐。它不仅要求形式上的对称(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更追求内容上的呼应、声律上的和谐(平仄相对),使表达既富有节奏感又意义丰富。例如,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要求严格的对仗,达到“谐偶”的效果。
-
引申含义:
有时也可引申指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事情的配合得当,但这种用法较为少见,核心仍在于“和谐”与“成对/匹配”的结合。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该词典是当今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词典,由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它对“谐偶”的解释侧重于其作为对偶、对仗的修辞意义,强调其在诗文中的和谐匹配特性。参见《汉语大词典》相关词条。
-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是阅读古籍用的重要工具书,注重探求词义的历史渊源和演变。它对“谐偶”的解释会结合古代文献用例,阐明其在古代诗文创作中的具体应用和要求。参见《辞源》相关词条。
- 王力《古代汉语》: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华书局出版)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教材,在讲解诗词格律、骈文特点时,会详细阐述对仗(即谐偶的核心体现)的规则和要求,是理解该词在文学语境中应用的权威参考。参见王力《古代汉语》相关章节(如诗词格律部分)。
网络扩展解释
“谐偶”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和合、协调”,常用来描述事物之间的和谐匹配或人际关系的融洽。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字面拆分:“谐”指和谐、协调(如“谐音”“谐调”),也包含“办妥事务”或“诙谐”之意;“偶”本指成双、配对(如“偶数”),引申为匹配、对应。
- 组合义:二者结合后,强调事物或人际之间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既有形式上的对称,又有内在的协调性。
2.文献用例
- 汉代典籍:
- 《易林》中“蒙祐谐耦,获金五倍”,指因和谐匹配而得到福佑与收益。
- 王充《论衡》提到双龙现世象征“治谐偶”,即盛世的政治和谐。
- 宋明作品:
- 朱熹用“无所谐偶”表达自身与世俗不合;明代沈鲸在《双珠记》中以“谐偶”喻夫妻和睦。
3.用法与引申
- 对象广泛:既可形容自然现象(如双龙兆祥)、社会关系(如夫妻、君臣),也可指事务的顺利达成。
- 异体写法:古籍中亦作“谐耦”,如汉焦赣《易林》中的用例。
4.现代适用性
该词属古汉语词汇,现代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典籍或文学创作中仍可体现文言的雅致。需注意语境适配,避免生硬套用。
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中的语境,可参考《论衡》《易林》等原典。
别人正在浏览...
辨反边虏宾宾拨兑不获策反昌云春汛黛緑丹墨道义大顽对笔房帖肥效干剧革天功阀构害合祔红参画中有诗枷禁间伐继褰绝代佳人蝌斗鸟迹刻溪柳星张禄图毛猪密栗愍然拿来主义纳宜排科披陈评模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迁幸诮哗齐敬清苦勤职穷贱秋直契友铨贯三势守晚属疾死别生离邃宇夙业田塍痛醉万微唯邻是卜惟所欲为武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