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科钞 ”。由六科给事中分类抄录朝廷内外章疏及帝王谕旨,参署付部的一种文件。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归山》:“[副净持朝报送上介]禀老爷,今日科抄有要紧旨意,请老爷过目。”《清会典·都察院·六科》:“掌发科钞……凡科钞亲接本於内阁,各分其正钞外钞而下於部,应封駮则以闻。”
科抄(kē chāo)是明清时期中央官署处理公文的一种特殊制度,指将奏章题本的主要内容或批示抄录分发给相关衙门执行或存档的过程。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明清时期,通政使司或六科将皇帝御批后的题本、奏本,摘录要点或全文抄送相关部门执行或备案的行政程序。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科抄"条目。
文书流转
官员奏本先递交通政使司,经内阁拟写初步处理意见("票拟"),皇帝朱批后,由六科(吏、户、礼、兵、刑、工)抄录批文及核心内容。
来源: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明代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分类执行
来源:韦庆远《明清史辨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来源:郭松义《清代政治与社会》(商务印书馆,2013年)。
来源:李治安《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中华书局,2004年)。
当代研究强调科抄制度体现明清文书行政的精细化,但后期因流程冗杂导致效率下降,成为官僚弊病之一。
来源: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译本)。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为权威纸质出版物,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科抄”是一个历史术语,主要与明清时期的官制相关,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科抄(亦称“科钞”)是明清时期由六科给事中负责的公文处理制度。其核心职能是将朝廷内外的奏章、帝王谕旨进行分类抄录,并签署意见后转发至对应的部门执行。这一流程属于六科给事中“稽察官府公事”的重要职责(参考《清会典·都察院·六科》)。
制度背景
文献例证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归山》中提到:“今日科抄有要紧旨意”,说明科抄在政务传达中的实际应用。
其他解释辨析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科抄”解释为科举考试中的抄袭行为,但此说法缺乏广泛历史文献支持,可能为误传或引申义,需谨慎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六科给事中的具体运作,可参考《清会典》或相关明清官制研究文献。
安上板録苯甲酸本真别拗不可摸捉部娄剗塞成群结伙垂统村区邨社丹旌电迈钓名短篱芬芗抚怀根究弓冶灰指甲贾技贱价歼一警百疾风劲草近甸进退无门纠族蠲法俊丽军屯克里姆林宫狂痴良弓廉印蛮笺美宝媚曲茗舌冥事默默盘基屁话苹蘩披缁谦躬下士乞留玎琅秋千奇伟慎毖市两束减宿储投契完洁五剧鼯穷鲜少小经筵謏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