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 锦制成的插衽于带的袍子。《新唐书·韦绶传》:“ 德宗 时,以左补闕为翰林学士,密政多所参逮。帝尝幸其院, 韦妃 从,会 綬 方寝……时大寒,以妃蜀襭袍覆而去。”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唐翰林学士最荣》:“ 韦綬 ,学士也,而覆以蜀襭之袍; 韩偓 ,学士也,而暗藏金莲之烛。”
“蜀襭袍”是古代一种由蜀锦制成的袍服,其核心含义和背景可归纳如下:
1. 基本定义
指用蜀锦制作的袍子,特点是带有“插衽于带”的设计(即衣襟可插入腰带固定)。该词最早见于《新唐书·韦绶传》的记载。
2. 历史典故
唐德宗时期,翰林学士韦绶在宫中值夜时因疲倦入睡,恰逢德宗携韦妃到访。时值寒冬,韦妃将自己的蜀襭袍盖在他身上御寒,后德宗特意命人不得打扰韦绶休息。这一事件既体现帝王对臣子的关怀,也侧面说明蜀襭袍是宫廷贵重衣物。
3. 材质与工艺
4. 文化象征
作为唐代高级服饰的代表,蜀襭袍兼具实用性与身份象征意义,常用于体现帝王赏赐、官员地位或特殊恩宠场景。
《蜀襭袍》是指一种古代中国传统服饰,它源于中国古代蜀国,现代被称为川襭。蜀襭袍是一种华美而典雅的宫廷服饰。
拆分部首和笔画:
蜀(虍部,9画)、襭(衣部,28画)、袍(衣部,10画)。
来源:
蜀襭袍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蜀国,蜀国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亲信国,所以蜀襭袍也具有楚系的风格。这种袍子的其他名称有“褶子袍”、“散褶衣”等。
繁体:
《蜀襭袍》在繁体中文中会被写作《蜀褶袍》或《蜀爵袍》。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蜀襭袍的写法可能稍有不同,就像其他汉字一样,汉字的形状会随着历史演变而有所调整。
例句:
他穿着一件华丽的蜀襭袍,气质非常出众。
组词:
蜀袍、襭衣、华美、典雅。
近义词:
川襭、川服、川袍。
反义词:
简朴、普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