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 one's utmost;be ready to give one's life for a course] 卖力而不顾生命
旦夕将效死一战,以报朝廷之恩。——《三国演义》
效死于前。——《汉书·李广苏建传》
亦作“効死”。舍命报效。《公羊传·昭公十三年》:“比之义,宜乎效死不立。”《新唐书·陆贽传》:“陛下虽有股肱之臣,耳目之佐,见危不能竭诚,临难不能効死,是则羣臣之罪也。” ********* 《国6*民6*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吾人愿献此身以为一切民众之前驱,为一切民众而效死。”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效死汉语 快速查询。
“效死”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舍命报效、竭力至死,常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经典文献:
语境扩展: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题材作品或成语引用中。例如描述古代将士的忠诚:“主公有三大优势……贤人所以乐于效死也”(例句)。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公羊传》《汉书》等典籍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效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模仿他人的死法,表示决心力行某种事情,不顾一切,甚至不惜生命。
《效死》这个词由「攵」和「死」两个部首组成。「攵」是一个包含三划的部首,表示打击、攻击等意思;「死」是一个包含四划的部首,表示停止生命活动的意思。整个词共有7个笔画。
《效死》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刘敬传》中,形容刘敬效仿郭隗效死的故事。后来逐渐被人们用来形容孝顺、忠诚、英勇等方面的行为。
《效死》的繁体写法为「效死」。
古时候,《效死》这个成语的字形有所不同。比如在《广韵》中,「效」的字形为「傚」,表示模仿的意思;「死」的字形为「歳」,表示死亡的意思。
1. 他为了保护家人,宁愿效死,也不肯退缩。
2. 在战场上,士兵们为了国家的安危,甘愿效死,誓死保卫。
1. 效命:表示忠于某人,听从某人的命令。
2. 效仿:表示模仿某人的行为、风格、思想等。
3. 效忠:表示忠诚于某个人、团体或事业。
1. 捐躯:表示为了某种事业或原则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2. 肝脑涂地:形容决心力行某种事情,不顾一切。
不甘:表示不愿意、不情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