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饰辞的意思、饰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饰辞的解释

(1).修饰言辞、文辞。《庄子·天地》:“合譬饰辞聚众也,是终始本末不相坐。” 汉 王充 《论衡·对作》:“故论衡者,所以銓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江 南閭里閒,士大夫或不学问,羞为鄙朴,道听涂説,强事饰辞:呼徵质为 周 郑 ,谓霍乱为 博陆 。”

(2).托辞掩饰。《史记·蒙恬列传》:“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諫,何虑之敢谋!非敢饰辞以避死也。”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国之得丧,如日月之蚀焉,非由饰辞矫説所能掩蔽也。”

(3).指虚浮不实之辞。《汉书·王嘉传》:“时冬月未尽二旬,而 相 心疑 云 寃,狱有饰辞。” 颜师古 注:“饰辞,假饰之辞,非其实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饰辞”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1. 修饰言辞或文辞
    指通过润色、调整语言或文字,使其更符合表达需求。例如《庄子·天地》提到“合譬饰辞聚众也”,强调通过比喻和修饰言辞来聚集观点。汉王充《论衡·对作》也指出“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说明修饰需有实际意义而非浮夸。

  2. 托辞掩饰
    表示用借口或虚言掩盖真实意图或事实。如《史记·蒙恬列传》中“非敢饰辞以避死也”,体现用言辞逃避责任;唐代刘知几《史通·载文》提到“饰辞矫说”无法掩盖国家得失,进一步强调其掩饰性。

  3. 虚浮不实之辞
    指内容空洞、缺乏真实性的言辞。《汉书·王嘉传》记载“狱有饰辞”,颜师古注解为“假饰之辞,非其实也”,直接点明其虚假本质。

用法与语境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常见于批判性语境,如指责他人用华丽言辞掩盖真相,或评价文章过度雕琢而缺乏实质。其近义词包括“文饰”“虚辞”,反义词如“直言”“实言”。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详细用例,可参考汉典等权威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饰辞

饰辞(shì cí)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部首为食和言,共计10画。它的汉字由两个部分组成,上面的部分是食(shí),下面的部分是言(yán)。

“饰辞”这个词源于古代,最早出现在《汉书·司马彪传》中。它指的是为了掩饰真实情况而编造的辞令或辞章。通常用于修饰或美化言辞,以掩盖或改变实际的事实。

在繁体中,饰辞的写法为「飾辭」。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饰辞的形状略有变化。在古代的文字中,上部的部首食在左边,下部的部首言在右边。这种写法称为「食在左,言在右,德字全如字」的字形。

以下是几个使用饰辞的例句:

  1. 他用华丽的饰辞掩盖了自己的不当行为。
  2. 政府发表的声明中充满了虚假的饰辞。
  3. 他的演讲充满了华而不实的饰辞。

若要组词,可以使用饰辞的相关词语有「饰衬」、「饰品」、「辞章」等。

与饰辞近义的词语有「花言巧语」、「虚伪言辞」、「华丽辞藻」等。而反义词有「直言不讳」、「实话实说」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