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习成俗的意思、相习成俗的详细解释
相习成俗的解释
见“ 相习成风 ”。
词语分解
- 相习的解释 .互相沿袭。 宋 司马光 《序赙礼》:“有因丧纳妇者,相习为常,恬不知怪。” 明 宋濂 《六经论》:“所以高者涉於虚远而不返,卑者安於浅陋而不辞,上下相习,如出一辙,可胜嘆哉。” 清 徐士銮 《
- 成俗的解释 .固有的习惯、风俗。《荀子·正名》:“散名之加於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 宋 王安石 《上皇帝 * 》:“天下之人,亦已渐渍於失教,被服於成俗。”.形成良好的风俗。《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
专业解析
相习成俗(xiāng xí chéng sú)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因长期沿袭某种行为或风气,逐渐形成社会普遍遵循的习惯或习俗。其核心含义强调社会惯性的形成过程,即通过反复实践和群体效仿,使特定行为模式固化为风俗。以下从释义、源流与应用三方面详解:
一、核心释义
-
语义拆解
-
权威词典定义
《汉语成语大辞典》(中华书局,2002年):
“长期互相沿袭,逐渐形成风俗。”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因长期互相效仿而形成某种习俗。”
二、源流与演变
-
语源考据
该成语可追溯至明清文献,如清代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凡日用事为,皆性为之本;然人相习而不察,遂成风俗。”
此处强调日常行为的无意识重复导致习俗固化。
-
语义深化
现代用法侧重习俗形成的自发性与无意识性,如春节贴春联、中秋赏月等习俗,均因世代沿袭而深入人心(《中华习俗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三、应用与实例
-
社会现象分析
- 正面案例:拱手礼在汉唐时期普及,因士大夫阶层相习沿用,终成传统礼仪(《中国礼俗研究》,三联书店,2018年)。
- 负面案例:某些地区铺张浪费的宴席习俗,亦因攀比效仿而固化成风。
-
近义辨析
- “约定俗成”:侧重社会共识的主动形成(如文字规范)。
- “相习成俗”:强调行为重复的被动积累(如方言腔调)。
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M]. 商务印书馆, 2016.
-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M]. 中华书局, 1982(清乾隆本影印).
- 刘魁立. 《中华习俗史纲》[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注:因部分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纸质出版物为准;现代著作可参考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库:https://www.nlc.cn/)
网络扩展解释
“相习成俗”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某种行为或习惯因长期重复而形成普遍的社会习俗。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字面含义:通过相互学习、模仿,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习俗。
- 深层内涵:强调习俗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且被社会广泛接受。
2.出处与背景
- 最早见于清代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理》:“自宋以来,始相习成俗。”意指宋代后某种观念逐渐成为普遍习惯。
3.结构与用法
- 语法结构:紧缩式成语,由“相习”(相互效仿)和“成俗”(形成习俗)两部分组成。
- 使用场景:多用于书面语,描述文化、行为或制度的历史演变,如“传统节日习俗相习成俗”。
4.近义词与辨析
- 近义词:约定俗成、习以为常、蔚然成风。
- 区别:“相习成俗”更强调“相互影响”的过程,而“约定俗成”侧重自然形成的结果。
5.现代示例
- 传统习俗:春节贴春联的习俗因代代相传而相习成俗。
- 新兴现象:网络用语(如“给力”“破防”)因广泛使用逐渐成为语言习惯。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陂侈兵体泊车朝位城苑敕命大年初一弹击丁档东隅繁华泛下风舲分龙雨挂锡国干过量画龙不成反爲狗皇轝鲛人泣珠击拊己见禁暴氏静街经论经贸惊堂矜涵极寿无疆聚精会神克己复礼龙文剑隆颜洛龟卖大户眠床密拆炮土之鼓皮猴子起忏切向速度切议鹊尾鑪人正肉飞眉舞睿博深耽十二处十势受纪四斗五方四望车碎石宿谋特别提款权妥干驮驮玩阅问亲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