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教语。谓有仙人及得道者的气质神采。 唐 李白 《大鹏赋序》:“余昔於 江陵 见 天臺 司马子微 ,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小神知得夫人仙风道骨,原是 瑶池 一会中人。”
(2).喻指超凡绝俗的品貌风度。 宋 文天祥 《与文侍郎及翁》:“尊性乐在简淡,急流勇退,仙风道骨人也。”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先生仙风道骨,年已八十,犹替人题 陈章侯 《莲露图》。”
“仙风道骨”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xiān fēng dào gǔ,字面意思是“仙人的风度,修道者的气概”,比喻超凡脱俗的风度和气质。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含义
由“仙风”和“道骨”两部分组成:
引申义
形容人的风骨、神采或举止与众不同,带有超凡绝俗的特质,常用于褒义语境。
道教文化中的含义
指具有仙人或得道者的气质神采,如宋代文天祥形容他人“尊性乐在简淡,急流勇退,仙风道骨人也”。
文学与日常语境
多用于描述隐士、修行者或气质清奇的人物,如《西游记》中的菩提祖师、《随园诗话》提到的题画老者等。
如需更多诗词例证或文化背景,可参考古典文学作品(如《月中仙·山居》)。
《仙风道骨》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风度和品质高尚,如同仙人一般。
拆分部首:仙(人) 风(风) 道(辶) 骨(骨)
拆分笔画:仙(二画) 风(四画) 道(辶四画) 骨(九画)
《仙风道骨》最初出自《庄子·齐物论》:“道存则兼容,兼容则温,温则涵下,涵下则达,达则悦,悦则好,好则乐,乐则不穷,不穷则治,治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然绵绵,与道合而成,《礼记》曰‘兴于足,成于乘,儒以成德,道以仙风。’”意思是说,成仙的风貌和精神气质来自于修道之人的品质高尚和修养卓越。
《仙風道骨》(繁体字)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仙、风、道、骨这四个字的形状稍有不同,但仍保持相对稳定的基本结构。
他举止优雅,言谈举止间散发着仙风道骨的气质。
仙人、修道、风度、高尚、精神气质
仙风道貌、仙风道气、仙风道教
庸俗、粗鄙、无德、品行败坏
鼇掷鲸吞拔度巴伦支海暴章北韵冰销叶散步哨补天彩段惨裂缠手刍豆颠倒干坤跌脚冻原饿殍风骨伏戎干谋供承狗儿红罗黄庭魂亭坚如磐石僥幸机解击楫中流浄军迥古钧容班驴熊面谈密理敏辨怯怯乔乔庆辉权宜缺德渠廋三倒班骚文省释什么的神情不属石膏像诗景实事收岩说唱厮落忘我帷殿文明小史乌蟾乌丝行乌托邦虾公缃舃贤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