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铢的意思、五铢的详细解释
五铢的解释
(1).即五銖钱。《后汉书·公孙述传》:“ 蜀 中童谣言曰:‘黄牛白腹,五銖当復。’” 清 顾炎武 《钱法6*论》:“ 汉 承 秦 半两,已为荚钱,为四銖,为三銖,为五銖,为赤仄,为三官。”
(2).见“ 五銖衣 ”。
词语分解
- 五的解释 五 ǔ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五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是中国
- 铢的解释 铢 (銖) ū 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等于旧制一两(亦有其他说法,标准不一):铢两(极轻微的分量)。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喻极微小的数量)。铢积寸累(噄 )(喻一点一滴地积累)。 不锋利:铢钝。 笔画数:; 部首:钅;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五铢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五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铜质钱币名称,其释义可从汉语词典角度结合历史背景解析如下:
一、字义与重量来源
“五铢”由“五”与“铢”构成:
- 铢:古代重量单位。《说文解字》载:“铢,权十分黍之重也。”一铢约合0.65克(汉代标准),二十四铢为一两。
- 五铢:字面意为“五铢之重”,指单枚钱币的标准重量,体现“以重为名”的铸币传统。
二、历史沿革与形制特征
- 始铸时间: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首次铸造,取代半两钱,确立外圆内方、钱文纪重的形制。
- 形制规范:直径约2.3-2.5厘米,穿孔边长0.9-1厘米,正面篆书“五铢”二字,字体工整,“朱”头方折,“金”旁四点匀称。
- 流通跨度:自汉至唐初沿用七百余年,历经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版式繁多(如东汉“四出五铢”、南朝“公式女钱”等)。
三、文化意义与经济影响
- 币制里程碑:中国历史上使用最久的货币,奠定“铢两体系”基础,推动古代货币标准化。
- 信用象征:钱文“五铢”成为价值符号,即便后期实际重量不足,“五铢”之名仍延续使用,体现信用货币雏形。
- 文字艺术载体:钱文篆书风格随朝代演变,如西汉挺拔、东汉圆润,反映书法艺术变迁。
四、考古实证与学术研究
考古发掘中,五铢钱常见于汉墓、窖藏及丝路遗址(如新疆和田、西安汉长安城),佐证其流通广度。学者通过钱范、同位素分析等手段,揭示其合金成分(铜70%-80%、铅20%-30%)及铸造工艺演变。
参考文献
- 许慎.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 班固. 《汉书·食货志》(中华书局).
- 彭信威. 《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丁福保. 《古钱大辞典》(中华书局).
-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古代钱币展》考古报告集.
网络扩展解释
“五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货币名称,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
五铢是汉代至隋唐时期流通的铜质钱币,因单枚重量为五铢(约3.25克)而得名。其名称源于重量单位“铢”,汉代以24铢为一两,五铢即表示极轻的重量,后引申为“微不足道”的象征。
二、历史背景
- 起源: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推行币制改革,废除三铢钱,改铸五铢钱,以解决私铸泛滥、币值混乱的问题。
- 形制特征:圆形方孔,钱面铸篆书“五铢”二字,右“五”左“铢”,标准直径约2.5厘米,厚0.12厘米。
- 流通时间:从西汉沿用至隋朝,历时7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最久的货币。
三、文化意义
- 经济影响:五铢钱统一了货币标准,促进了汉代经济稳定,成为后世铸币的范本。
- 语言衍生:因铢为极小的重量单位,成语“五铢”常被用于形容价值微小或事物无足轻重。
四、现代价值
普通汉代五铢钱存世量大,市场价约2-60元;特殊版本(如传形五铢、隋五铢)或品相极佳者可达数百元。
别人正在浏览...
案值白梂备设倍贪不如归去不受用侘傺柴架骋力车头赤斧齿牙春色村怪村毬大媒打手势吊桶调质改换家门改火格局过于寒馥毁谮蹇寓监宅结结实实近目埳坷课能林茂廪稍隶僮灓水麻纺溟诛墓阙切合时宜润丽偌大商飈十姓部落市墟睡眼惺忪司败司陛苏区铴锣通域退撄途辙王冕湾回微知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无骞戊寅香合嚣讟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