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午斋的意思、午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午斋的解释

(僧人)中午的斋食。 唐 白居易 《晚起闲行》诗:“午斋何俭洁,饼与蔬而已。” 宋 陆游 《初春书喜》诗:“两犊掀春泥,一鉢随午斋。”参见“ 午供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午斋是汉语佛教用语,特指僧团在正午前食用的素斋。该词由"午"(地支第七位,对应11时至13时)和"斋"(清净身心的饮食规制)组合构成,核心含义包含三重维度:

  1. 时间限定性

    佛教戒律规定,出家众须遵循"过午不食"制度,午斋须在日影正中前完成。据《四分律》记载,佛陀制定此戒源于比丘晚间乞食引发俗家讥嫌,故将进食时段严格限定在黎明至正午。

  2. **饮食规范性

    《百丈清规》详载午斋仪轨,包含"食存五观"(计功多少、忖己德行、防心离过、正事良药、为成道业)、诵供养偈等程序。斋食以谷物为主,禁用荤腥及五辛,体现佛教清净观。

  3. 修行实践性

    中国佛教协会编纂的《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强调,午斋是"降伏贪欲、精进修道"的重要实践。《摩诃僧祇律》载明,佛陀亲自示范"日中一食"以减省杂务,令弟子专注修行。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仍保持宗教语义,常见于《佛学大辞典》《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等权威辞书,在《汉语大词典》中标注为"寺院中的午餐"释义项。

网络扩展解释

“午斋”是一个与佛教文化相关的词语,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定义

午斋指佛教僧侣在中午食用的斋饭。这一习俗源于汉传佛教传统,自梁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素食制度。僧人过午不食,因此午斋是他们在正午前食用的最后一餐。

历史背景

  1. 起源:梁武帝推行佛教素食制度后,寺院开始将午间素餐称为“午斋”,既是修行方式,也是重要的佛事活动。
  2. 文献记载: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晚起闲行》中写道:“午斋何俭洁,饼与蔬而已”,宋代陆游的《初春书喜》也提到“一鉢随午斋”,均反映了午斋的简朴性。

特点与意义

相关扩展

以上内容综合了佛教传统、历史文献及文学作品的记载,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爱慕安哉傍观者清傍行被泽蒙庥表哥潮痕大常大拇指头单然點素鵰影滴淋遁晦風飈浮渚庚癸之呼光子归去和风细雨横谈横意黄货花主混帐行子浇客继成季兰矜容浸渔极性积众括辣辣螺山石蛮烟瘴雾门倌男子汉内视反听抛塼片理平地青甲清旷青林音乐青绳穷北穷泽荛牧柔刃软战三浣韶颜肆鬯送爵荐脯惕然拖紫先农坛鲜鲜袭常叶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