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andhas] 佛教指人的色、受、想、行、识五种刹那变化的成分,由这五种成分的暂时结合而形成了个我
五蕴是佛教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构成众生身心存在的五种基本要素的集合。其详细释义如下:
“五蕴”源于梵语“Pañca-skandha”,意为“五种积聚”或“五种类聚”。在佛教教义中,众生(包括人类)的存在并非独立不变的实体,而是由以下五类要素暂时聚合而成:
例:肉体、感官器官、声音、气味等。
例:触摸热物产生的痛感,听到音乐产生的愉悦感。
例:识别“红色”“圆形”的苹果,回忆某人的相貌。
例:决定说话的意图,对某事的喜恶倾向。
例:眼识辨色、耳识闻声等六种感官意识。
五蕴理论否定“永恒不变的灵魂”,强调众生仅是五蕴的暂时聚合,并无独立自存的“我”(《杂阿含经》卷2:“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
五蕴依因缘而生灭,其本质为空性(Śūnyatā),如《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对五蕴的执着(“我执”)是轮回与痛苦的根源,解脱需洞察五蕴的无常、苦、无我本质。
五蕴是佛教核心概念之一,指构成有情众生的五种身心聚合。以下是详细解释:
色蕴(Rūpa)
指物质现象,包括身体(五根:眼、耳、鼻、舌、身)和外在物质(五境:色、声、香、味、触)。佛教认为物质由“四大”构成:地(坚固性,如骨骼)、水(湿润性,如血液)、火(暖热性,如体温)、风(运动性,如呼吸)。
受蕴(Vedanā)
指感受,通过感官接触外境产生的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体验。例如品尝美食是乐受,生病是苦受,日常平静状态是舍受。
想蕴(Saṃjñā)
指对事物的认知与概念化,包括取像(如识别颜色、形状)、形成语言概念(如“杯子”)等心理活动。
行蕴(Saṃskāra)
指意志与行为倾向,涵盖善、恶、无记(中性)的思惟和业力造作。例如决定帮助他人属于善行,起贪念属于恶行。
识蕴(Vijñāna)
指意识与了别作用,包括八识(眼识、耳识等前五识,第六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负责判断和存储经验。
五蕴与“十二处”“十八界”并称三科,是分析有情存在的不同维度。例如,色蕴对应“十二处”中的五根与五境,识蕴对应“十八界”中的六识。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经典或修行中的应用,可参考佛教《阿含经》或相关禅修理论。
八下里贝叶偈辩白变数补阙拾遗常参官晨露电熛耋老地震计斗火度市二霸额外负担发语分庭伉礼富春秋坩贝罗宫教宫棋狗材篝车刿心刳肺翚矫檟楚湔拂监就驾治假钟静候景头金玺军争君子相龛鬖课田獠女懔厉溜工流音名相凝竚骈衍评工记分平漫启服七九骐麟劝化热门货日新荣鲜三祖上家沈淀生死永别逝年施嫱饰装书本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