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贻誤。詒,通“ 貽 ”。 清 毛祥麟 《對山馀墨·五通神》:“妾尚處子,一有玷,誤詒終身。”
誤诒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由“誤”與“诒”二字組合而成,需結合古漢語語義分析其内涵:
誤(誤)
诒(詒)
“誤诒”屬動賓結構,直譯為“因錯誤而遺留(後果)”,核心含義為“因過失導緻贻害或誤導”,具體包含兩層:
如《左傳》注疏中“誤诒後嗣”,指前人錯誤決策贻害後代㊟³。
《漢書·藝文志》評諸子學說“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誤诒後世”,批評片面學說誤導後人㊟⁴。
《漢語大詞典》明确收錄“誤诒”,釋義為“贻誤”㊟⁵;《辭源》釋為“因錯誤而遺留禍患”㊟⁶。
“誤诒”側重錯誤行為導緻的持續性遺留後果(如“誤诒子孫”);“贻誤”更強調因拖延或疏忽造成的直接過失(如“贻誤戰機”)。
權威來源索引:
㊟¹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中華書局,2013年,頁203。
㊟² 《爾雅義疏》,郝懿行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卷上釋言篇。
㊟³ 《春秋左傳正義》(孔穎達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僖公二十二年傳注。
㊟⁴ 《漢書》(班固撰),中華書局,1962年,卷三十·藝文志。
㊟⁵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21年,卷10頁978。
㊟⁶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頁2921。
“誤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因語境和來源不同存在以下兩種解釋:
指對他人好意産生誤解或曲解,即誤會了對方的善意。例如:當對方試圖幫助卻被錯誤理解為别有用心時,可用“誤诒”描述這種情境。
在清代文獻中,“誤诒”可通“誤贻”,表示贻誤、耽誤。例如:清代毛祥麟的例句“妾尚處子,一有玷,誤詒終身”中,“誤诒”意為因過失而影響一生。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清代文獻中的原始用例。
按勞取酬闇夕碧螺采運蠶花剗滅赤縣神州搐動從命粗衣粝食單篇方丈菲律賓大學公侯幹城鈎排觀觇過爾恒教歡場黃塊塊儉德降麻叫魂麂目級任九三學社軍田良匠禮竟離休龍劒羅衿名古屋杻械女孩衄然叛戾品酒婆家棄逆歸順棄繻郎掃石上打租蛇蟠蚓結舍手手版漱濯私舍竦懼嗾使苔暈笤箒脫繮之馬王充汪坑僞妄文昌君絃詞先生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