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贻誤。詒,通“ 貽 ”。 清 毛祥麟 《對山馀墨·五通神》:“妾尚處子,一有玷,誤詒終身。”
“誤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因語境和來源不同存在以下兩種解釋:
指對他人好意産生誤解或曲解,即誤會了對方的善意。例如:當對方試圖幫助卻被錯誤理解為别有用心時,可用“誤诒”描述這種情境。
在清代文獻中,“誤诒”可通“誤贻”,表示贻誤、耽誤。例如:清代毛祥麟的例句“妾尚處子,一有玷,誤詒終身”中,“誤诒”意為因過失而影響一生。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清代文獻中的原始用例。
《誤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意思是錯誤、謬誤。它指的是說話或寫作中的錯誤陳述或誤導。
《誤诒》由兩個部首組成:言(yan2)和斤(jin1)。其中,言是聲符部首,表示與語言、言辭等相關;斤是義符部首,表示與刀劍等工具有關。《誤诒》共有12個筆畫。
《誤诒》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北山篇》:“瞻彼淇澳,言采其蕨,未見君子,憔悴如也。”其中,“言采其蕨”一句中的“言”就是指《誤诒》。由于該篇整體内容為詩歌抒發情感,因此《誤诒》在這裡的含義是指表達出的錯誤感情。
《誤诒》的繁體字為「誤諦」。繁體字形态更接近于古代漢字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誤诒》的形态稍有不同。它的古字形為“訛讆”,其中“訛”代表錯誤,是《誤诒》的本義;“讆”則代表謬誤,是該詞的引申義。
1. 他的演講中有很多誤诒,引起了觀衆的質疑。
2. 小明在作文中使用了錯字,這個誤诒被老師指出了。
1. 誤導(wù dǎo):引導他人或自己走入錯誤的方向。
2. 謬誤(miù wù):錯誤的判斷或推斷。
1. 謬論(miù lùn):指邏輯上不正确或證據不足的觀點。
2. 錯誤(cuò wù):不符合事實或真理的事物或觀點。
1. 真理(zhēn lǐ):符合客觀事實、真實正确的事物或觀點。
2. 正确(zhèng què):符合事實、正确的事物或觀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