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廷议的意思、廷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廷议的解释

(1).在朝廷上商议或发表议论。《后汉书·方术传上·郭宪》:“时 匈奴 数犯塞,帝患之,乃召百僚廷议。” 唐 韩愈 《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公卿廷议以转运使不得其人,宜选才干之士往换之。”

(2).指朝廷上的议论。 清 李慈铭 《庚午书事》诗:“夷酋方丧魄,廷议急和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廷议(tíng yì)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制度的重要形式,指皇帝召集朝中大臣在宫廷内集体商议国家军政要务的议事机制。其核心特征与内涵如下:

一、本义与制度属性

廷议源于先秦时期,至秦汉成为定制,是君主专制下“兼听独断”的体现。大臣在朝堂(廷)上针对重大事务(如立法、战争、外交、立储等)提出建议,最终由皇帝裁决。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下其议丞相斯、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即皇帝将议题交付群臣廷议。

二、运作形式与特征

  1. 层级性

    分“集议”(多部门合议)与“专议”(特定官员议政)两类。明代按事务性质分“阁臣议”“九卿议”等层级,清代增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2. 程序性

    需依议题拟定奏章,经皇帝批阅后下发讨论,如《明史·职官志》载:“凡大事廷议,大臣面奏取旨”。

  3. 争议性

    大臣常因政见分歧引发“廷争”,如唐代魏徵在廷议中直言谏诤(《贞观政要·论纳谏》)。

三、历史功能与局限

廷议制度通过集思广益强化决策合理性,如汉代盐铁之议(《盐铁论》)影响经济政策;但也因皇权干预流于形式,明代嘉靖“大礼议”事件中,廷议结果最终被皇帝推翻(《明史·世宗本纪》)。

文献依据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文献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在线资源可参考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古籍库”相关史料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廷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一种议事制度,指在朝堂上由大臣集体商议重大政务的决策形式,尤以明代为典型。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廷议”即“廷臣会议”,指皇帝召集官员在朝廷上讨论国家大事的机制。其核心特征是集体商议,主要针对涉及国家利益的重要事务,如祭祀、军事、财政、官制调整等。

二、历史渊源与运作

  1. 起源与发展
    廷议制度可追溯至汉代,如《后汉书》记载东汉时匈奴犯边,汉光武帝“召百僚廷议”对策。至明代,廷议成为规范化制度,凡“事关大利害”的政事均需廷臣集议。

  2. 参与范围
    参与人数因议题而异,少则三十余人,多则百余人,通常包括六部官员、九卿等核心大臣。

  3. 决策流程
    明代廷议多以部门为单位商讨,最终结果需呈报皇帝裁决;若意见分歧,则汇总不同观点供皇帝参考。

三、实例与影响

四、延伸含义

“廷议”一词亦可泛指朝廷上的议论,如清代李慈铭诗句“廷议急和戎”即描述朝堂对议争议。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制度细节,可查阅《明史》等史料或权威历史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保险倍心布伍诚洁彻馔淬勉大刀头躭忧抵犯梵筴伏历抚问格物穷理宫醪汩沉孤老院过盞好一歇回舛灰劫剪贴惊春尽情迥句冀阙急竹繁丝继缵具然空尠链球菌辽参陵屯梅籔媚态颇我潜水期话渠率热忱忍殿荣乐蕤宾铁响三采三神省録识大体示怀事色诗书守视顺序属珊魏强文工笑调消化酶萧爽挟制锡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