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廷议的意思、廷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廷议的解释

(1).在朝廷上商议或发表议论。《后汉书·方术传上·郭宪》:“时 匈奴 数犯塞,帝患之,乃召百僚廷议。” 唐 韩愈 《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公卿廷议以转运使不得其人,宜选才干之士往换之。”

(2).指朝廷上的议论。 清 李慈铭 《庚午书事》诗:“夷酋方丧魄,廷议急和戎。”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廷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一种议事制度,指在朝堂上由大臣集体商议重大政务的决策形式,尤以明代为典型。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廷议”即“廷臣会议”,指皇帝召集官员在朝廷上讨论国家大事的机制。其核心特征是集体商议,主要针对涉及国家利益的重要事务,如祭祀、军事、财政、官制调整等。

二、历史渊源与运作

  1. 起源与发展
    廷议制度可追溯至汉代,如《后汉书》记载东汉时匈奴犯边,汉光武帝“召百僚廷议”对策。至明代,廷议成为规范化制度,凡“事关大利害”的政事均需廷臣集议。

  2. 参与范围
    参与人数因议题而异,少则三十余人,多则百余人,通常包括六部官员、九卿等核心大臣。

  3. 决策流程
    明代廷议多以部门为单位商讨,最终结果需呈报皇帝裁决;若意见分歧,则汇总不同观点供皇帝参考。

三、实例与影响

四、延伸含义

“廷议”一词亦可泛指朝廷上的议论,如清代李慈铭诗句“廷议急和戎”即描述朝堂对议争议。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制度细节,可查阅《明史》等史料或权威历史研究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廷议是什么意思

《廷议》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指朝廷或宫廷内部的讨论与决策。它由“廷”和“议”两个字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

廷(庭)的拆分部首为广,总共有7个笔画;议(訥)的拆分部首为言,总共有13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字

《廷议》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的官方行政机构——朝廷内部的讨论和决策过程。在繁体字中,“廷”和“议”分别保留了原始的字形。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廷和议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廷的旧字形为“庭”,象征着朝廷的殿堂;议的旧字形为“訥”,意指言辞稳重、不多言。

例句

1. 朝廷内的重要事务需要经过廷议方可决策。

2. 宫廷中的官员们正紧张而又慎重地进行廷议。

组词

相关的组词有:廷杖、廷尉、廷争、议廷、暗长廷等。

近义词和反义词

廷议的近义词可以是“玉律”、“大朝”,反义词可以是“私议”、“个案”。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