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谓言之不预也的意思、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详细解释
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解释
勿谓:不要说;预:预先。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专业解析
“勿谓言之不预也”是一个具有严肃警告意味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正式、庄重的语境,特别是外交或官方声明中,强调事先已发出明确警告,若对方一意孤行,后果自负。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 字词解析与字面意思
- 勿谓: 不要说。“勿”表示禁止或劝阻,“谓”意为“说”。
- 言之: 说过的话。“言”指话语,“之”是助词。
- 不预: 没有预先(说明/告知)。“预”意为“事先、预先”。
- 也: 句末语气词,加强肯定语气。
- 字面直译: 不要说(我/我们)没有预先说过这些话(或发出过这个警告)。
二、 完整释义与核心含义
该成语的核心含义是:事先已经发出了明确的警告或声明,如果对方不听从劝告而执意行事,导致不良后果,那么就不要抱怨说没有得到事先的通知或提醒。 它强调:
- 预先告知的严肃性: 发出的不是普通提醒,而是具有重要性和后果性的正式警告。
- 责任归属的明确性: 如果警告被忽视,由此产生的一切责任和后果由被警告方自行承担。
- 最后通牒的意味: 通常用在多次警告无效后,作为最后的、最严厉的正式声明,预示着若不改正将采取行动。
三、 典型使用场景
- 外交场合: 国家间发生严重争端时,一国对另一国发出的最严厉外交警告,表明已仁至义尽,若对方继续挑衅或侵害,将采取包括武力在内的反制措施,且后果自负。这是该成语在现代最广为人知的用法。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曾在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前和1967年珍宝岛事件对苏联的声明中使用过此语。
- 官方声明/法律文书: 政府或权威机构对个人、组织或他国发出的关于遵守法律、法规或政策的最后警告,表明若继续违规将依法严惩。
- 正式公文/公告: 在需要明确责任、强调后果的严肃文件中使用。
四、 历史渊源与现代应用
该成语历史悠久,在清代乃至更早的文献中已有类似表述(如《荡寇志》等)。但在现代汉语中,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外交表态紧密相连,使其带上了极强的官方色彩和“最后通牒”意味。使用时需极其慎重,因其分量极重。在非官方或日常语境中极少使用。
五、 同义或近义表述
- 勿谓言之不预(省略“也”,意思相同)
- 勿谓言之不预焉(用“焉”代替“也”)
- 勿谓言之不早
- 勿谓言之不先
- 勿谓言之未预
权威参考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商务印书馆:对“勿谓言之不预(也)”的释义为:“事先已经说过,不要说没有事先说。指有言在先。” 这是汉语规范使用的权威词典。 [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
- 中国政府网 / 外交部历史文件/声明:如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报》社论《是可忍,孰不可忍》及1967年相关对苏声明,是此成语在外交实践中最具影响力的应用实例。 [来源:中国政府网/外交部历史档案/《人民日报》历史数据库]
- 语言学及成语研究著作:如《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华成语辞海》等,均收录此成语并解释其含义及用法,强调其警告性和严肃性。 [来源:相关语言学权威出版物]
网络扩展解释
“勿谓言之不预也”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一、基本含义
该成语直译为“不要说(我)没有事先告知”,强调在行动前已明确提醒或警告,若对方未重视而导致后果,则需自行承担责任。其核心含义是“提前声明,避免事后推诿”。
二、详细解释
-
语义解析
- “勿谓”:不要说;
- “言之不预”:没有预先告知。
合指将可能的结果或规则提前说明,表明已尽告知义务。
-
出处溯源
该成语有多个文献来源:
- 清代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白简无情,勿谓言之不预也。”
- 康熙年间徐元文《含经堂集·申饬盐政札》及康熙帝《训饬士子文》中均有类似表述。
- 太平天国李秀成《再致上海各领事书》也使用过此语。
三、使用场景
- 日常语境:提醒他人遵守约定或规则,如“勿谓言之不预也,若再违反规定,将严肃处理”。
- 外交领域:中国曾在外交声明中使用此语,作为最高级别的警告,暗示可能采取强硬措施。例如1962年对印、1978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均引用过该表述。
四、延伸意义
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礼后兵”的思维,强调在行动前明确立场,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矛盾。其现代用法多带有严肃性,常见于正式声明或重大决策前的警示。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外交案例或文献原文,可参考《官场现形记》或相关历史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宝産宝行兵级苍松翠柏刬刮乘势使气称心满意厨具触摸屏出探赐饔大吃一惊打鬨电露风凉封望负罚负暄改絃更张桂蠧过山龙鹤帔滉舟混身简服奬寄嚼咽季虎镜中鸾进庠酒罍抗干扰考列宽嘿陇关马繮冕带迷悖鸣榔糜损偶一旁门辟戾乞夺七觉分青娥欺上瞒下人以群分耎毳腮腺山汉绳榘生绡申证兽火橦布投袂团支部弯躬邪魔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