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种美德。《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大适小有五美,宥其罪戾,赦其过失,救其菑患,赏其德刑,教其不及。”《论语·尧曰》:“ 子张 曰:‘何谓五美?’ 子 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三国 魏 钟会 《菊花赋》:“菊有五美焉。黄花高悬,準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 唐 陈子昂 《汉州雒县令张君吏人颂德碑》:“躬六曹之务,先五美之训。”
从汉语词典角度解释,“五美”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均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核心含义:指统治者应具备的五种美德,源于《论语·尧曰》。
施惠于民而不耗费财力,强调政策智慧(如因民之利而利之)。
合理役使民众而无人抱怨,需把握劳役的时宜与公平。
追求仁义之欲(如“欲仁”),而非贪图私利,体现道德自律。
态度安泰庄重而不骄横,保持谦和威仪。
威严而不凶猛,以德服人而非威慑压迫。
来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释《尧曰》篇,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35页。
核心含义:泛指五种美好事物或标准,常用于精神文明建设领域。
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生活美(见乡村振兴政策文件)。
言行美、品德美、心灵美、秩序美、环境美(精神文明倡导标准)。
德美、智美、体美、劳美、艺美(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
来源:现代汉语语境下的政策性表述,参考《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参考资料:
“五美”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主要涉及传统经典中的美德概念及文学艺术中的审美范畴,具体如下:
孔子提出的五美
出自《论语·尧曰》,子张问孔子“五美”时,孔子回答:“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其含义为:
《左传》中的五美
另有记载,《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提到“大适小有五美”,即大国对待小国的五种美德:宽恕罪过、赦免过失、救助灾患、赏赐德行、教化不足。
在美学领域,“五美”指文、音、形、意、境五个维度的美感:
“五美”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儒家经典中的解释最为常见。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论语》《左传》原文或相关研究文献。
拜摺傍接暴跌徧观鞭弰踣河草料扯掳重身蹈仁倒三颠四断章截句堆积作用杜口吞声法界性方亭侯分意腹心之疾旰食灌筑旱秧田讙嗷煇燿贾惠匠工江南曲集料静治金柯鞠裳菊泉抗旱刻厉岚雾鲤庭礼图乱琼碎玉凝特弄斧班门铅玻璃勤效亲子气息戚谊泉府人强马壮冗词赘句软局子襦緼神变月识时知务顺事说讲说卫四翁琐伏肃杀未艾方兴文府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