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十分贫穷。《吕氏春秋·为欲》:“其视有天下也,与无立锥之地同。”《后汉书·郭丹传》:“君有四子,而无立锥之地。”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八:“ 卢生 无立锥之地以死。”亦作“ 无置锥之地 ”、“ 无置锥地 ”。《荀子·儒效》:“﹝大儒﹞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於持社稷之大义。” 唐 韦应物 《答故人见谕》诗:“况本濩落人,归无置锥地。”
“无立锥之地”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形容极度贫困,连插锥子的微小地方都没有,常引申为没有容身之处或一无所有。
该成语的衍生形式“立锥之地”出自《庄子》,原指极小空间,后常以否定形式(无立锥之地)表达极端匮乏。
《无立锥之地》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没有一寸空地可以立锥子,形容地方狭小或拥挤到极点,没有丝毫空间。
《无立锥之地》由「无」、「立」、「锥」、「之」、「地」五个字组成。
「无」的部首是「一」,笔画为四画。
「立」的部首是「立」,笔画为五画。
「锥」的部首是「金」,笔画为十一画。
「之」的部首是「一」,笔画为三画。
「地」的部首是「土」,笔画为土画。
《无立锥之地》最早出自《吕氏春秋·利法》一书,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在现代汉字中,常用的写法为简体字,没有繁体字。
在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例如「锥」的旧字形「卆」和「之」的旧字形「ㄌ」。
1. 这个城市发展太快,已经变成了个个人山人海,人人都感到了无立锥之地的拥挤。
2. 小茶馆里人山人海,客人多得简直没有一点无立锥之地。
无处立足、拥挤不堪、地方狭小、人山人海、寸草不生
无处容身、空间狭小、挤挤碎碎、拥堵不堪
有余地、宽敞明亮、空阔无边、广袤无垠
暗香疏影鞴马本富弁冕敝楮岑牟吵嘴持时触鬭蛮争踔絶辞祸撺哄单孑道旁苦李恩高义厚废顿封公贡酎观场矮人关源孤琴合唱赫赤黑蜧灰志警丁津涉瞌睡鬼诓诈兰兆量币冽清令人发指历物梨园榜率同靦颜人世鸣砌母艰虐士宁盈扭力天平辟居亲校穷富极贵乞婆睡菜四脚四马攒蹄瘫软天吏替己抟跃臀杖瓦研五经魁首梧桐角向午席宾心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