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指不务农桑。 唐 钱起 《江行无题》诗之四七:“土旷深耕少,江平远钓多。生平皆弃本,金革竟如何。”
“弃本”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弃”(舍弃)和“本”(根本)构成,原指放弃农业这一立国之基。《汉书·食货志》中记载:“背本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其中“本”即代指农耕。该词在《汉语大词典》中被解释为“古代指弃农务商工等末业”,例如《晋书·傅玄传》提到“弃本逐末者,贤士所耻”。
在词义演变中,“弃本”衍生出“背离根本原则”的抽象含义。宋代朱熹《论语集注》中曾用“弃本逐末”批评忽视德行培养而追求细枝末节的行为,体现了儒家对核心价值的重视。现代汉语中,“弃本”多用于文学或学术领域,如钱钟书《管锥编》以“弃本求末”比喻学术研究中忽视本质问题的倾向。
该词的语法功能以动词性短语为主,常与“逐末”“趋利”等词搭配使用,例如《辞源》引《商君书》例句:“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
“弃本”一词的含义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解释:
古代核心含义
指放弃农业这一根本生计。古时以农为本,弃本即不务农桑,转而从事工商业等其他活动。
▶ 例证:唐代钱起《江行无题》诗云:“生平皆弃本,金革竟如何”,反映安史之乱后百姓弃农从军的现象。
现代引申义
引申为舍弃根本或初心,含贬义色彩。常与“逐末”组成成语(如“弃本逐末”),比喻做事主次不分,追求细枝末节。
▶ 例:清代恽敬《答邓鹿耕书》批评“弃本求末”行为,指某些人放弃修身之本而追求丧葬排场。
重点辨析:该词在古籍中多指具体的经济结构问题(重商轻农),现代则更多用于抽象层面的价值取舍。使用时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指向。
白虹贯日百炼铅百态保留蚕室狱草妖叱诃大李将军大智如愚帝君盹盹耏门废国冯襄跗鄂规行矩止锅夥固阴冱寒核电厂黄花节活地图简缄交神积富酒坐巨典老妈子敛剥聊胜一筹鹿死谁手履践梅园村墨汁未干母大虫孽牙逆口匏笙偏擅铺递乾条热泪盈眶神气手法受雇树萱四季调四京私廉死生交松乔之寿遂官琐説琐谈天雄讬家五京孝家遐适谐波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