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服的意思、五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服的解释

(1).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 孔 传:“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又 周 称侯、甸、男、采、卫为五服。见《书·康诰》。

(2).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书·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孔 传:“五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服也。”《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吉凶之五服,车旗宫室之禁。” 郑玄 注:“五服,王及公、卿、大夫、士之服。” 宋 王禹偁 《北狄来朝颂》:“荷旃披毳,安知五服之仪!”

(3).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礼记·学记》:“师无当於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孔 传:“五服,斩衰至緦麻之亲。” 孔颖达 疏:“五服,斩衰也,齐衰也,大功也,小功也,緦麻也。”

(4).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官场现形记》第五九回:“ 黄麻子 道:‘同高祖还在五服之内,是亲的,不算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七回:“ 雪渔 道:‘ 忠烈公 是五服之内的先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服"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两个层面的核心释义:

一、宗法礼制中的丧服体系

源自周代礼制,根据与逝者血缘亲疏关系划分的五等丧服制度。按《仪礼·丧服》记载,五服具体分为:

  1. 斩衰(cuī):最粗麻布制成,不缝边,子女为父、妻为夫服丧三年
  2. 齐衰(zī cuī):缝制衣边,孙为祖父母服一年
  3. 大功:细麻布制,为堂兄弟服九月
  4. 小功:更细麻布,为外祖父母服五月
  5. 缌麻:细熟麻布,为岳父母服三月

    该制度通过服饰差异构建宗法等级,《汉语大词典》指出这种"以服别亲"的制度维系了古代宗族伦理秩序。

二、古代政治地理的层级划分

《尚书·禹贡》记载的五服制,以王畿为中心向外辐射的行政区域:

  1. 甸服:距都城五百里内,缴纳农作物
  2. 侯服:五百至一千里,承担军事防卫
  3. 绥服:一千五百里内,推行教化
  4. 要服:二千至二千五百里,约定贡赋
  5. 荒服:最远区域,实行松散管辖

    历史地理学家周振鹤在《中国历史政治地理》中分析,这种"同心方"式管理模式体现了早期国家的空间治理智慧。

(文献来源说明: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修订版
  2.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周振鹤著,人民出版社,2013年)

网络扩展解释

“五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多重含义的重要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三种解释:

一、地理与政治制度(源于周代)

古代以王畿为中心,将外围领土按五百里为间隔划分为五个区域,依次为:

  1. 甸服:王畿直接管辖区域,负责提供日祭所需物资。
  2. 侯服:诸侯封地,承担拱卫王室职责。
  3. 绥服(宾服):安抚教化区域,推行礼乐制度。
  4. 要服:边疆地区,需遵守基本约束。
  5. 荒服:偏远蛮夷之地,仅维持名义臣属关系。

此制度体现了“服事天子”的等级观念,见于《尚书》等典籍记载。


二、宗族与丧服制度(核心含义)

以父系血缘为基础,按亲疏关系划分五等丧服,对应不同服丧期限与服饰: | 服级 | 丧服名称 | 服丧期 | 亲属范围(示例) | |------|----------|--------|------------------| | 一服 | 斩衰 | 3年| 父母、子女、承重孙(直系至亲) | | 二服 | 齐衰 | 1-3年| 祖父母、兄弟姐妹、叔伯姑(同祖父亲属) | | 三服 | 大功 | 9个月| 堂兄弟、未嫁堂姑(同曾祖父亲属) | | 四服 | 小功 | 5个月| 再从兄弟、堂叔伯子女(同高祖父亲属) | | 五服 | 缌麻 | 3个月| 族兄弟、外姓表亲(高祖兄弟后代) |

注:超出五服(即共祖超过高祖)称为“出五服”,血缘关系被认为较疏远。


三、代际血缘关系

指从高祖到玄孙共九代的直系血缘群体,即: 高祖 → 曾祖 → 祖 → 父 → 己身 → 子 → 孙 → 曾孙 → 玄孙 此范围构成传统“九族”,五服则特指其中五代直系关联。


扩展说明

如需更详细服制图解或历史演变,可参考《礼记·丧服小记》等文献,或查看来源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

哀歌鞍鞿帮凶坌集笔语参陪尝禘朝颜出赛麤戆村拳打垮断章独树不成林颚骨法席费役枌巷概问割裂共吺官帽谷禄豪唫后效宦籍毁黩贱骨警鍊金奴救火拯溺蠲疏旷世奇才毛罽蝱蜒灭亡鸣鼓吹角木红色逆计数女售货员贫馁七穿八洞清凉宫琴童全军覆没羣盲认作软卧三钱之府扇烈山柰眡听帅由束贝含犀谭柄唾涎相习衔烟晓籁胁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