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星名。文昌的第四星。《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 郑玄 注:“司命,文昌宫星。”《史记·天官书》:“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四曰司命。” 司马贞 索隐引《春秋元包命》:“司命主老幼。”
(2).星名。三台中的上台二星。《晋书·天文志上》:“三台……上台为司命,主寿。”
(3).星名。虚宿北的二星。《宋史·天文志三》:“司命二星,在虚北,主举过、行罚、灭不祥,又主死亡。”
(4).神名。《礼记·祭法》:“王为羣姓立七祀,曰 司命 ……” 孔颖达 疏:“ 司命 者,宫中小神。 熊 氏云:非天之 司命 ,故祭於宫中。”
(5).神名。掌管生命的神。《庄子·至乐》:“吾使 司命 復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服之百日,肌骨强坚;千日, 司命 削去死籍,与天地相毕,日月相望。”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下二十:“他的东西不容易到手,我心里运神,既然送上门来了,收了再说。不收, 司命菩萨 也要见怪的。”
(6).神名。灶神。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於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 司命 。”
(7).掌握命运。亦指关系命运者。《管子·国蓄》:“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孙子·虚实》:“微乎微乎,至於无形;神乎神乎,至於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张预 注:“故敌人死生之命,皆主於我也。” 唐 元稹 《李践方大理寺丞制》:“大理寺专狱犴视刑书,我国家生人之司命也。任非其才,为患不细。” 元 高文秀 《襄阳会》第二折:“马乃将之司命,盗了马步骤难熬。” 郑观应 《盛世危言·商务》:“船主管轮,为一船司命之主,任大而责重。”
(8).主管诏令。《文选·扬雄<羽猎赋>》:“荧惑司命,天弧发射。” 吕向 注:“司,主也。令主天子之命。”
(9). 新莽 官名。主管军事。《汉书·王莽传中》:“置五威司命……司命司上公以下。”《汉书·王莽传中》:“内置司命军正……诚欲以司不奉命,令军人咸正也。”
"司命"一词在汉语词典中具有双重释义体系,既指代古代神话中的星宿神祇,又引申为掌握命运的主宰力量。以下分层次解析其词义演变:
一、天文星宿与神格化职能
《史记·天官书》记载:"文昌宫六星,四曰司命"(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23),此处司命特指北斗七星中的第四星,属古代天文观测体系中的固定星官。至汉代《风俗通义》载"司命,文昌也。司中、司命,文昌第五、第四星也",其神格职能已扩展至掌管世人寿命与灾祥。
二、命运主宰的哲学引申
《汉语大词典》指出其引申义为"掌握人类命运的神",如《庄子·至乐》"吾使司命复生子形"即体现对生命权的掌控意象(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抱朴子·内篇》更将司命人格化为"三尸神",监督人间善恶以定寿夭,形成道教独特的司命信仰体系。
三、历史祭祀制度佐证
《后汉书·礼仪志》载汉代官方祭祀"司命、风伯、雨师"的礼制,至唐代《通典·礼典》详述司命位列国家祀典,印证其神格地位。宋代《宋史·礼志》记载地方官府春秋两祭司命的制度,反映该信仰在民间社会的渗透。
四、现代语义转化
当代《现代汉语词典》保留"掌管命运者"的比喻义项,如茅盾《子夜》中"金融资本成为企业司命"的用法,展现词汇在现代化语境中的再生能力(商务印书馆,2020)。
“司命”是古代文化中含义丰富的词语,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其核心含义可分为以下几类:
早期主要指星宿与神明,后逐渐扩展至官职和抽象的命运掌控者。需注意不同典籍中的具体语境差异,例如《周礼》侧重天文祭祀,道教文献则强化其神格属性。
如需进一步探讨某类含义的细节,可结合具体文献或文化背景分析。
谙忽白花花榜尾拌蒜弁绖并翦不戁不竦材卒草鞋亲缠磨头乘丘大化道庵彫瘵恶候腓神经風馳雨驟丰劲奉衣巾腹背受敌傅君拊乐干鏚刮垢磨痕合群娇娇家主寄怀久慕嬾嬾励勉刘熙载陆离冕绅邈志明治维新目击年级蟠根朴鲁皮服挈瓶穹汉润笔执政塞令扫祭少宰社庙生死搏斗慎小事微守捍霜点水羞松垮腾鶱庭壸停年格驼李文敝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