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荀的意思、孟荀的详细解释
孟荀的解释
(1). 孟子 和 荀子 。分别为 战国 时期儒家两大学派的代表,故常并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研夫 孟 荀 所述,理懿而辞雅。”
(2).指《孟子》和《荀子》二书。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十:“ 汉 世诸子,《太玄》、《法言》,实不在《孟》《荀》下。”
词语分解
- 孟的解释 孟 è 兄弟姊妹排行最大的:孟兄。孟女(长女)。孟孙。 农历四季中月份在开头的(其它两个月依次为仲、季):孟春(农历正月)。 猛然不及思考,冒冒失失:孟行。孟浪。 勉力:孟晋(勉力求进)。 姓。 笔
- 荀的解释 荀 ú 传说中的一种香草。 姓。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孟荀"是汉语中对战国时期两位著名儒家思想家孟子(孟轲)和荀子(荀况)的并称。这一合称主要源于他们在儒家学派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思想在后世被广泛比较和讨论。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 字面释义与人物指代
- 孟: 指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一说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被尊称为“亚圣”,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汉语大词典》
- 荀: 指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安泽一带)人。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诸子百家的总结者。《辞海》
二、 核心思想简述与并称缘由
“孟荀”并称,主要因为两人同属儒家阵营,但核心哲学主张存在显著差异,后世常将他们作为儒家内部不同思想路线的代表进行比较:
- 孟子思想核心:
- 性善论: 主张“人性本善”,人天生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即仁、义、礼、智的萌芽。强调通过内在修养(“尽心”、“知性”)和道德自觉来扩充善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孟子·告子上》,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 仁政王道: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统治者以德治国,重视民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暴政和兼并战争。《孟子·梁惠王上》
- 荀子思想核心:
- 性恶论: 主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人性生来就有好利、疾恶、耳目之欲等自然倾向,若顺其发展会导致争夺、残暴。强调“善”是后天人为(“伪”)的结果,即通过礼义法度的教化与约束得来。《荀子·性恶》,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
- 隆礼重法: 在强调礼义教化(“化性起伪”)的同时,也重视法律和制度的作用(“法者,治之端也”),主张礼法并用,建立社会秩序。其思想对后世法家有一定影响。《荀子·王制》、《荀子·性恶》
- 天人相分: 提出“明于天人之分”,认为天(自然)有其运行规律(“天行有常”),人应认识自然规律并利用它(“制天命而用之”),而非盲目崇拜或依赖天意。《荀子·天论》
三、 “孟荀”并称的意义与影响
“孟荀”并称不仅指代两位具体的历史人物,更成为儒家内部两种重要思想倾向的代名词:
- 代表儒家内部的分野: 孟子侧重发扬孔子的仁学,强调心性修养和道德自觉(内圣);荀子则更注重礼法制度和社会实践(外王)。他们的分歧,特别是关于人性善恶的根本观点,构成了后世儒家哲学讨论的核心议题之一。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
- 共同奠定儒家地位: 尽管观点不同,但孟荀都尊崇孔子,致力于阐发和传播儒家学说。孟子捍卫并光大了儒家道统,荀子则在战国末期百家争鸣中综合各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体系,为汉代“独尊儒术”奠定了基础。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 后世评价与比较: 自汉代以来,学者常将孟荀并提比较。如唐代韩愈在《原道》中构建儒家道统谱系(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未列荀子,引发后世对其地位高低的长期争论。近现代学者则更强调两者互补性,共同构成儒家思想的丰富面向。 韩愈《原道》, 钱穆《中国思想史》
参考资料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孟子》(中华书局点校本)
-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孟子》(中华书局点校本)
- 《荀子》(中华书局点校本)
- 梁启超. 《先秦政治思想史》. 中华书局.
- 《荀子》(中华书局点校本)
- 《荀子》(中华书局点校本)
- 牟宗三. 《中国哲学十九讲》. 上海古籍出版社.
- 李泽厚.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韩愈. 《韩昌黎文集校注》(马其昶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 钱穆. 《中国思想史》. 九州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孟荀”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
指孟子和荀子
两人均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但思想主张存在差异。
- 孟子(孟轲)主张“性善论”,强调仁政与道德自觉;
- 荀子(荀况)提出“性恶论”,重视礼法教化与后天学习。
二者虽同属儒家,却形成不同分支,故常被并称对比。
-
指《孟子》和《荀子》两本著作
作为儒家经典文献,两书分别系统阐述了两人的哲学思想。例如《孟子》中的“民贵君轻”思想,以及《荀子》中“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观点。
其他说明:
- 提到“孟荀”作为成语形容才智出众者,但此用法在权威典籍中罕见,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 两人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孟子被宋明理学推崇,荀子则对法家思想有启发作用。
别人正在浏览...
百尺百龄眉寿百马冰炭不同炉蔽体不大紧步晷材技尝炷褫魄抽苔篡人鹾咸雕虫小艺鼎足之势地窰多用鹅目飞淙封穴俯躬祔庙缟袂閤分鲠毅狗吃热尿乖迕悍诞豪忍横帐喝水轰嚷缓声甲藏用嘄蟧睽阔朗浄老实话连颠料鬼捩舵临阵蝼蝈年家子鸟帑旁议拼法平地一声雷切紧清诗清视倾邪食墨吐绚完郛王尊叱驭惋伤幄席嚣垢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