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损失;损坏;破损。 晋 葛洪 《抱朴子·百里》:“牧守虽贤而令长不堪,则国事不举,万机有闕,其损败岂徒止乎一境而已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 济阳 江禄 ,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齐,然后得起,故无损败,人不厌其求假焉。”《隋书·食货志》:“每年收积,勿使损败。”《元典章·户部七·至元新格》:“诸官物出给,先儘远年。其现在数多用处数少不堪久贮者,速申该上司作急支发,毋致损败。”
(2).遭受祸患,身败。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然而自古文人,多陷轻薄……有盛名而免过患者,时復闻之,但其损败居多耳。”
“损败”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损失、损坏或破损
指事物因外力或时间影响而遭受破坏或价值减少。例如:
遭受祸患导致身败
多用于形容人因灾祸或自身过失而名声、地位受损。例如: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用例,可参考《抱朴子》《颜氏家训》等文献。
《损败》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被击败、失败、失利。
《损败》由部首损(车)和败(贝)组成,共有12画。
《损败》的来源是《周易·系辞上》:“小至稚童皆知之,上至国君,未尝不待以损于己也。”意为即使是年幼的孩子都知道,国君甚至都不例外,因而会在某种情况下遭受损失。
《损败》的繁体字为「損敗」。
古时候《损败》的汉字写法与今天基本相同,没有显著的变化。
1. 他在比赛中遭受了一次严重的损败。
2. 经济衰退导致了企业的损败。
1. 败坏(bài huài):损坏、破坏。
2. 损害(sǔn hài):使受到伤害或损失。
3. 损失(sǔn shī):失去或减少某物,尤指经济或人员上的损失。
失败、落败、战败。
胜利、成功、得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