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损失;损坏;破损。 晋 葛洪 《抱朴子·百里》:“牧守虽贤而令长不堪,则国事不举,万机有闕,其损败岂徒止乎一境而已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 济阳 江禄 ,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齐,然后得起,故无损败,人不厌其求假焉。”《隋书·食货志》:“每年收积,勿使损败。”《元典章·户部七·至元新格》:“诸官物出给,先儘远年。其现在数多用处数少不堪久贮者,速申该上司作急支发,毋致损败。”
(2).遭受祸患,身败。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然而自古文人,多陷轻薄……有盛名而免过患者,时復闻之,但其损败居多耳。”
“损败”的汉语词典释义
损败(sǔn bài)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损”与“败”两个语素构成,在古汉语及现代汉语中均表“损坏、衰败”之义。其核心含义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事物破损或功能丧失
指物体因外力或自然作用而遭到破坏,失去原有形态或功能。例如《后汉书·窦融传》载:“城郭损败,吏民流散。”此处描述城郭建筑因战乱或年久失修而破败的景象。
衰微、凋敝的状态
引申形容事物(如家业、国力、道德等)由盛转衰、趋于没落的状态。《左传·昭公十六年》有“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公室损败”之句,指公室权力衰微,社会秩序混乱。
语素解析与词源依据
二者结合后,“损败”强调“由损至败”的渐进衰败过程,常见于描述实体破损或抽象事物的没落。
现代使用提示
该词属书面语,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历史文献、文学描写或强调庄重语境的表达(如“家风损败”“古迹损败”),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
权威参考来源
“损败”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损失、损坏或破损
指事物因外力或时间影响而遭受破坏或价值减少。例如:
遭受祸患导致身败
多用于形容人因灾祸或自身过失而名声、地位受损。例如: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用例,可参考《抱朴子》《颜氏家训》等文献。
安国宁家百寮报废比肩褂逼脇不式崇化坊撮箕单方面倒侧道君皇帝登明选公电磁灶刁斗鹅笼二功俸入辅保故君号哭惶灼讲课饥德戒护羯膻禁发稽算谲权刻足适屦纍爵猎郎列民陵兆禄令螺贝买路钱衊染目的论囊括无遗欺陵日月不居盛壮莘老税骖舒疾说今道古叔祖母司法厅丝线搨画阗然嵬嶷窝弓无可不可无可否认侮谩无兄盗嫂兀子娴穆惜分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