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威服的意思、威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威服的解释

(1).以威力慑服。《史记·秦始皇本纪》:“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彊,威服海内。”《后汉书·西域传序》:“由此察之, 戎狄 可以威服,难以化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大田三年,积粟百万,威服外国。” 王闿运 《拟李鸿章陈苗事折子》:“其在外者,如今 俄 夷诸邦有立国之本,可以德绥,可以威服者也。”

(2).畏服。《后汉书·皇甫规传》:“﹝ 规 ﹞在事数岁,北边威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威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凭借威力、武力或威严使人慑服、归顺。它常用于描述通过强大的气势、武力或权威使他人屈服或顺从的状态或行为。

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1. 核心释义:

    • 以威势使人服从。 这是“威服”最根本的含义。其中“威”指威力、威严、武力,“服”指服从、归顺、慑服。它强调的不是以德服人,而是通过展示或施加强大的力量(包括军事力量、政治权威、个人威严等)迫使对方屈服。例如:古代帝王开疆拓土,常以武力“威服”四夷。
  2. 历史与典籍中的用法:

    •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见,多用于描述帝王、将领或强势人物凭借武力或权威使外邦、部族、对手或民众臣服。
    • 例如:
      • 《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威服四极。”
      • 《汉书·匈奴传下》:“及孝元时,…… 单于威服外国,…… 然终羁縻不绝。”
      • 《后汉书·西域传》:“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 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光武以天下初定,未遑外事,竟不许之。会匈奴衰弱,莎车王贤威服诸国。”
  3. 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 在现代汉语中,“威服”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但仍用于书面语或特定语境中,含义基本延续古代,指用强力或威严使人屈服、慑服。
    • 例如:“他以铁腕手段威服了公司内部的反对派。” “强大的军事实力足以威服邻国。”
  4. 词义辨析:

    • 与“慑服”相近: “慑服”指因恐惧而屈服,与“威服”在“使人因畏惧而服从”这一点上意思相近。但“威服”更侧重于施加威力(威)的过程和结果(服),而“慑服”更侧重于对方内心的恐惧状态(慑)。
    • 与“征服”相关但不完全相同: “征服”指用武力使对方屈服并统治其地,范围更广,包含了击败、占领和统治的过程。“威服”更侧重于“使屈服”这一结果,不一定包含后续的统治,可能仅是使对方不敢反抗或表示臣服。
    • 与“德服”相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将“以力服人”(威服)与“以德服人”(德服)作为两种不同的统治或使人服从的方式进行对比。前者强调强制力,后者强调道德感召力。

“威服”是一个具有历史感的汉语词汇,意指凭借威力、武力或威严使人屈服、归顺。它强调通过展示或施加强大的力量(而非道德感化)来达到使对方服从的目的,常用于描述国家、统治者或强势个体对外部势力或内部反对力量的压制与慑服。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威服”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基本释义

  1. 以威力慑服
    指通过展示强大的力量或威慑手段使人屈服。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彊(强),威服海内。”,强调通过武力或权威震慑四方。

  2. 畏服
    指因畏惧而服从。如《后汉书·皇甫规传》提到:“(皇甫规)在事数岁,北边威服。”,描述边疆地区因震慑力而臣服的状态。

二、用法与对比

三、文献例证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引用或历史语境,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来源2)等权威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梆梆硬半弓波罗盖不胜畅达谶术尺码冲账出活垂宪出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燔煨坟台匐候伏食盖障高情远致海军陆战队闳阔黄熊滑腻腻缓师混淆是非胡涂虫蛟螭狡惑角艺节侠镜鸾急袭君公篮轝刘晏粟面型木讷寡言弄獐乾乾浄轻虏秦书八体蓐妇赛强如三千八万滳滳升常笙篁生毋相见,死毋相哭伸开食钱琐脞天鸡壶天则铁打铁仙提领梯希瓦器文武才蜗篆武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