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指 殷 代遗民中坚决不服从 周 朝统治的人。《书·毕命》:“毖 殷 顽民,迁于 洛邑 ,密邇王室,式化厥训。” 孔 传:“惟 殷 顽民,恐其叛乱,故徙於 洛邑 ,密近王室,用化其教。”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十:“‘ 武王 克 商 ,迁九鼎于 洛邑 ,义土犹或非之。’义士即《多士》所谓‘迁 殷 顽民’者也。由 周 而言,则为顽民;由 商 而论,则为义士矣。”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编第一章第二节:“ 殷 人被征服了以后事实上是作了奴隶,他们算是受尽了轻视和虐待的, 周 室的人称他们为‘蠢 殷 ’,称他们为‘顽民’,一直到 春秋 战国 的时候都还把他们的后人当蠢人看待。”后泛指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朝的人。 宋 欧阳修 《晋祠》诗:“顽民尽迁高垒削,秋草自緑埋空垣。” 清 戴名世 《王学箕传》:“况 明 统三百年之久,岂可无一义士,四海之大,乃不许有一顽民哉!” 鲁迅 《呐喊·头发的故事》:“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 洪 杨 又闹起来了。”
(2).愚妄不化的人。 唐 欧阳詹 《回鸾赋》:“于时厥有顽民,从愚至逆。”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健讼之误》:“凡谓顽民好讼者,曰‘嚚讼’,曰‘终讼’,可也。”《老残游记》第七回:“小盗则随时随地无赖之徒,及失业的顽民,胡乱抢劫。”
“顽民”是一个具有历史演变和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行为顽固、不听劝告的人,由“顽”(固执)和“民”(人民)组成,形容坚持己见、不愿接受外界意见的群体或个体。
原指殷商遗民
周朝建立后,部分殷商遗民拒绝臣服,被周人称为“顽民”。《尚书·毕命》记载:“毖殷顽民,迁于洛邑”,即周朝将这些人迁至洛邑以加强控制。郭沫若在研究中提到,周朝对殷人存在歧视,称其为“蠢殷”“顽民”。
引申为“效忠前朝者”
后世用“顽民”泛指改朝换代后仍效忠旧政权的人,如宋代欧阳修《晋祠》诗云:“顽民尽迁高垒削”。
泛指愚妄不化之人
唐代以来,“顽民”也指代顽固、难以教化的人。例如《老残游记》中描述:“失业的顽民,胡乱抢劫”。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该词,避免混淆历史与现代用法差异。如需深入考据,可查阅《尚书》《老残游记》等原文。
《顽民》是一个词,形容那些不服从权威、桀骜不驯、难以管束的人民。
《顽民》由部首 “页” 和 “民” 组成。
“页” 的五笔编码为 “ABN”, 其中左右结构都为一画,上下结构是三画。
“民” 的五笔编码为 “REN", 其结构是五画。
《顽民》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国风·北風》:“于以采蘩?于以柔矣。”其中“以柔矣”即为顽民的意思,指形容充满野性、不受约束的人民。
《顽民》的繁体为「頑民」,与简体字形近似,只是笔画略有变化。
古时候《顽民》通常写作「頑氓」,这个写法强调了人民的桀骜不驯、不服从的特点。
1. 这个部落中有一群顽民,不论族长如何命令都不肯改变。
2. 这个城市里的顽民们口口声声要反抗统治,却没有付出任何实际行动。
1. 顽民心态
2. 顽民作风
3. 顽民行为
1. 顽固不化
2. 好斗任性
3. 刁钻狡猾
1. 顺民
2. 驯良公民
3. 听命民众
案沓阿夷把拱百身莫赎虣乱鞞芾不更捕搦常産崇峭俦俪刺头撮鸟骀荡點滴豆芽赶市古话浩波合包黄浊鹄苍糊涂到顶匠役渐寖侰涩畟然狙伺槛舍扣环垮台拦约临难如归龙集旅坟帽套木板鞋暮虢朝虞逆子贼臣暖烫烫佩兰拑者阡纸青菓秦铜取勘区脱髯须参军三酉舍寿十二峯顺革叹伏堂鼓畋渔颓溏万福先意承指晓角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