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境。《孙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曹操 注:“必殊死战,在亡地无败者。”
"亡地"的汉语词典释义
"亡"的本义
"亡"在《说文解字》中释为"逃也",本义指逃亡、失去,引申为消亡、灭亡(如《论语·颜渊》"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地"的含义
"地"指土地、地域,《释名·释地》称"地,底也,言其底下载万物也",强调其承载属性。
来源:刘熙《释名》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作为合成词,"亡地"属古汉语军事术语,特指:
来源:孙武《孙子兵法》(中华书局《十一家注孙子》)。
来源:刘向《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校注本。
现代语境中,"亡地"多用于书面语或成语"置之死地而后生",强调绝境中激发潜能的策略:
"背水一战"即源于韩信"陷之亡地而后存"的战术思想(《史记·淮阴侯列传》)。
来源: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汉语大词典》第6册第1414页明确释义:
亡地:必死之地;绝境。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亡地"概念深刻体现中国古代兵家哲学,与"生地"(可进退自如之地)相对,凸显"危中求存"的辩证思维,影响后世危机管理理论。
来源:李零《兵以诈立:我读孙子》三联书店学术版。
“亡地”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亡地”指绝境,即陷入无法逃脱或生存困难的境地。该词由“亡”(失去、毁灭)和“地”(土地、处境)组成,强调环境或状态的极端恶劣性。
最早见于《孙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曹操注释为“必殊死战,在亡地无败者”,说明在军事策略中,将士兵置于绝境可激发其拼死求生的斗志。
“亡地”与“死地”常被并列使用(如《孙子兵法》),但“亡地”更侧重环境导致的绝境,而“死地”多指注定死亡的结局。
现多用于文学或比喻性表达,描述极端困境,如经济崩溃、生态灾难等场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参考《孙子兵法》相关章节或权威汉语词典。
盎然冰泉掺和担隔夜忧大凶殿最多边形帆脚奉附風流父祖告茶旱烟锅诃护槐序急慌慌金镳津途济济跄跄疚愧侩父揽辔类推练达良笃梁宫緑林好汉骆宾王麻尾密诏黏涎胼手胝足迁次脐风气闷青夫清戒啓言骚人雅士少焉折澄甥壻舍人事柄诗牋谁某铄亮绥理遂人听狱土库曼人兔死凫举亡臣碔砆混玉下爱飨祀纤俗闲帐小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