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抚治理。《汉书·成帝纪》:“朕承 太祖 鸿业,奉宗庙二十五年,德不能绥理宇内,百姓怨望者众。”《梁书·良吏传·何远》:“郡经寇抄, 远 尽心绥理,復著名迹。”
绥理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绥”和“理”两个语素构成。从词义结构分析,“绥”本义指古代车上用于登车的绳索,引申为安抚、安定,如《诗经·周南·樛木》中“福履绥之”;“理”原指治玉,后泛指治理、管理,如《说文解字》释“理,治玉也”。二者组合后,“绥理”指通过安抚手段进行治理,强调以温和方式维持秩序。例如《后汉书·百官志》中“绥理四方,宣美风俗”即体现此意。
现代汉语中,“绥理”多用于描述政治或社会治理场景,指代“安抚管理”,如《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安抚治理”。在语义特征上,该词兼具“使安定”和“有条理处理”的双重内涵,常与“边疆”“民生”等宏观治理对象搭配使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进一步指出,其语用范围多涉及“对复杂局面的柔性管理”。
注:文献来源依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版)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版)释义。
“绥理”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安抚治理,多用于描述对地区或民众的治理方式。以下是详细解析: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例如:“战后绥理工作需兼顾民生与秩序重建”。
如需进一步考证古籍原文,可参考《汉书》《梁书》等文献。
阿鲁巴岛豹蔚暴恣边报扁刷帛丸补苴虫蚀字打孔恶地丰业伏侍负涂豕付之度外藁草共同语言公余狗苟怪变裹鲊帖涸落鹤民国横海志红丁红木回数挟令戋戋焦月戒规锦瑟扃局馈给困惾良贵恋家令辰龙战蛮童木马计配贰频呻丕然前兄后弟七尺绮罗青春客顷匡起水驱摈容谅少安勿躁设辞松丸吐发弯弯魏彊温顺五色书蟹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