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托之空言"。
“托于空言”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指将思想、抱负或主张寄托在文词议论中,缺乏实际行动或实际效果。常用于形容仅通过文字表达而未落实的言论。
出自元代黄溍《格庵先生赵公阡表》:“道之不行,托于空言,显显赵公,则既有闻。”
此句意为:主张无法实现时,只能通过文字表达,而赵公(指文中人物)的言论已被广泛知晓。
该成语强调“言”与“行”的割裂,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褒贬。可通过权威词典(如《汉典》)或古籍原文进一步考证。
《托于空言》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迁延、耽搁,指的是言辞虚浮、空洞,没有实际行动或结果。
《托于空言》的拆分部首为手和言,共计8个笔画。
《托于空言》最早出自《论语·述而》:“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托于空言》的繁体字为「託於空言」。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为「託於空言」,同样表示迁延、耽搁的意义。
他只会说空话,从不实际行动,总是托于空言。
- 托词: 指由于没有实际的理由或依据,而以虚假或伪装的理由来推脱、推卸责任。
- 托辞: 指为了推脱或逃避某种责任或义务,而编造的虚假或说谎的理由。
- 空话:指毫无实际含义或作用的话语。
- 延迟:指时间上的推迟或拖延。
- 言必行:指言行一致,言辞必然付诸实际行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