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祀的意思、通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祀的解释

共同祭祀。 宋 苏轼 《宰我不叛》:“予尝病 太史公 言 宰我 与 田常 作乱夷其族,使吾先师之门乃有叛臣焉。天下通祀者容叛臣其间,岂非千载不蠲之惑也耶?”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通祀”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共同祭祀”,指多个群体或地区共同参与的祭祀活动。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通祀由“通”(共同/普遍)和“祀”(祭祀)组成,意为共同祭祀,通常指不同地区或群体对同一神灵、祖先或重要人物进行的联合祭典。例如,宋代苏轼在《宰我不叛》中提到:“天下通祀者容叛臣其间”,强调全国性祭祀的包容性。

  2. 文献用例

    • 苏轼《宰我不叛》指出通祀的广泛性:“天下通祀者容叛臣其间”(全国性祭祀活动中允许存在争议人物)。
    • 宋代王十朋在诗作中提及:“天下通祀惟社稷,次则曰雨曰雷风”,说明社稷(国家象征)是最普遍的祭祀对象,其次是自然神祇。
  3. 延伸背景
    通祀在古代中国多指官方或民间统一规范的祭祀仪式,如帝王对天地、社稷、先农的祭祀,具有凝聚文化认同的作用。其性质可能因时代和地域有所差异,但核心始终围绕“共同参与”展开。

该词强调祭祀活动的公共性与普遍性,常见于历史文献中对国家或群体仪典的描述。若需更深入考据,可参考《周礼》《左传》等典籍中相关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二

通祀(tōng sì)是一个形容词,意为思想、信仰相通,彼此相祭。 该词的拆分部首是“讠”和“示”,其中“讠”是说话的意义符号,表示言辞;“示”是祭祀的意义符号,表示宗教仪式。该词的拆分笔画依次为7画和5画。 《通祀》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用以形容两个宗教信仰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双方之间进行的祭祀仪式。它是一种特殊的宗教交流形式,通过祭祀来表达思想信仰的相通之处。 在繁体字中,“通祀”用“通祀”两个字形书写,没有改变。 古时候汉字写法中,“通祀”没有特定的古代变体字。它的字形在演变中一直保持稳定,没有改变。 以下是一些关于“通祀”的例句: 1. 两个宗教的信徒进行了一次通祀仪式,表达了彼此间的共同之处。 2. 他们信仰不同的宗教,却能够通祀,这真是令人欣慰的事情。 3. 通祀不仅体现了相互尊重,更加深了彼此间的友谊。 以下是一些与“通祀”相关的词语: 组词:宗教、信仰、祭祀、交流、共同 近义词:相祭、相通、致祭 反义词:不通祀、冲突、不和谐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