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战国策》的别称。 汉 刘向 《上<战国策>叙》:“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脩书》。臣 向 以为 战国 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
(2).古代上公侯的书信。 宋 赵昇 《朝野类要·文书》:“万6*言6*书,上进天子之书也。若上公侯,则名之曰长书。”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长书汉语 快速查询。
长书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综合权威辞书解释如下:
指篇幅较长、内容详尽的书面文本,强调系统性或完整性。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2卷第103页)将其定义为“篇幅甚长之文书”,《辞海》(第七版)补充为“结构完整、论述深入的书面材料”。
臣子呈递君王的奏章
古代臣属向帝王进言的正式文书,因需详尽陈述而篇幅较长,如唐代韩愈《论佛骨表》即属此类长书。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89页载:“长书,犹长疏,臣下上君主之奏章。”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文书
特指战国策士游说诸侯时撰写的长篇谋略文书,如《战国策》所载苏秦、张仪之文。
来源:《辞源》(修订本)第3061页释:“战国策士之长篇说辞。”
指学术专著、研究报告或专题论文等系统性文献,需具备深度分析与完整框架。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第147页例证:“撰写长书需严谨的学术架构。”
“长书”一词在汉语中有两个主要含义,综合多个文献来源解释如下:
《战国策》的别称
汉代刘向在校订古籍时提到,《战国策》在不同文献中曾被称为《国策》《短长》《长书》等名称。这一别称源于战国时期游士为各国君主谋划策略的文书特点,后经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古代上呈公侯的书信
宋代赵升《朝野类要》记载,臣子或士人向公侯(非天子)提交的正式文书称为“长书”。例如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撰长书以为贽”,即指以长信作为见面礼。
补充说明
若需进一步了解《战国策》内容或古代文书格式,可查阅相关古籍或权威历史研究资料。
艾芜白纻庇廕汊河朝迹陈进齿鞋匠大舫点拍短丧翻语飞鹰走狗更老公私两利宫筵广播电台官帅归成规制国爵号叫喝盏家鸡降袭箭苗计挍激濑金石可开稽验峻特枯暴连理木连岁舲舟利事梨条流芳毛鸦头内密镊鬓尼院旗民钦服情窟穷奇踆躔入口处上停蛥蚗士旅守舍受胎四从私馆屉柜脱滑未来身小官销殻小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