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十二因缘的意思、十二因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十二因缘的解释

亦作“ 十二缘起 ”。佛教“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依次缘起,构成三世两重的因果关系。摆脱十二因缘的束缚,即出离生死而证得涅槃。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神异下·梁京师释保志》:“上尝问 誌 云:‘弟子烦惑未除,何以治之?’ 誌 答云:‘十二识者以为十二因缘,治惑药也。’” 唐 王勃 《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慧寺碑》:“三千法界,繇广位而出无明;十二因缘,自普济而登彼岸。”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四讲:“深知十二缘起的道理,即可理解生死际的本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十二因缘是佛教核心教义之一,指众生轮回过程中十二个互为因果的环节。根据《佛学大辞典》定义,其构成包括:

  1. 无明:对佛法真理的蒙昧无知,为轮回之始。
  2. 行:由无明引发的善恶业力,如《成唯识论》所述“牵引业力,名为行支”。
  3. 识:业力牵引形成的投胎主体,即神识。
  4. 名色:受胎初期身心未分状态,《俱舍论》释为“色谓色蕴,名即非色”。
  5. 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发育完备。
  6. 触:六根接触外境,产生感知。
  7. 受:由触引发的苦乐感受,据《清净道论》分析为“领纳作用”。
  8. 爱:对感受产生的贪着,如渴爱生存。
  9. 取:执着追求,强化业力。
  10. 有:形成新业力的存在状态。
  11. 生:依业受生。
  12. 老死:生命终结,再启轮回。

此理论揭示缘起法则,被《杂阿含经》称为“佛法的中心思想”(CBETA电子佛典集成)。十二支分属三世因果,前两支为过去因,中间八支为现在果与现在因,末两支为未来果。

网络扩展解释

十二因缘是佛教核心理论之一,用以解释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源及解脱之道。它由十二个互为因果的环节构成,揭示了从“无明”到“老死”的流转过程。以下从定义、构成、三世因果及意义四方面展开说明:

一、定义与核心思想

十二因缘(梵文:Nidāna)又名十二缘起支,是佛陀通过自证提出的生命现象规律。其核心思想为“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强调一切现象皆因条件而生灭,通过三世因果解释人生痛苦的本质。

二、十二支详解(顺观流转门)

  1. 过去世因

    • 无明:对佛法真理(如无常、无我)的无知,是烦恼根源。
    • 行:因无明产生的善恶业力,形成轮回动力。
  2. 现在世果

    • 识:业力牵引的投生心识。
    • 名色:胎中未成形的身心(名指精神,色指物质)。
    • 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成熟。
  3. 现在世因

    • 触:感官接触外境。
    • 受:接触后产生苦乐感受。
    • 爱:对感受的贪爱执取。
    • 取:强化贪爱的主动追求。
    • 有:新业力的形成,导致未来轮回。
  4. 未来世果

    • 生:再次投生。
    • 老死:衰老死亡及伴随的忧悲苦恼。

三、三世两重因果

四、解脱意义(逆观还灭门)

佛教认为,通过修行破除“无明”,可依次断灭后续环节,最终脱离轮回。如《心经》所言“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强调超越因缘束缚的涅槃境界。

附:简记口诀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此理论不仅解释个体命运差异(如提到的“同类不相应现象”),也为佛教修行的次第提供依据。

别人正在浏览...

百年诗本案鼻饮不逼不雅采兰赠芍残息长桑君超足臣姓辞言戴鸡佩豚当事貂参断落敦煌石室輀轮服竟刚慠海塞薅栉唧唧嘎嘎棘门就日瞻云羁系眷酬开华结果磕搭魁长连底理决流星鸾孤绵矩南朝420—589喃喃呐呐年夜饭弄眉挤眼跑起来起根由头倾吐衷肠齐平缺位三月山巅扇动生势师戴诗酒社手纸司长锁锁它们腾倚佻窃铁脚梨亭亭秀秀相合晓钟锡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