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识见和气度。《世说新语·言语》“ 荀中郎 在 京口 ”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荀羡 字 令则 , 潁川 人,光禄大夫 崧 之子也,清和有识裁。”
识裁(shí cái)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人的识见和判断力,强调对事物的认知深度与决策能力。以下从权威词典及文献角度分层解析:
识见与裁断
指人对事物的认识、见解(“识”)与分析决断的能力(“裁”)。
▶ 例:《宋书·王僧绰传》:“沈重有识裁。”指其见解深刻且判断精准。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0卷,第1013页。
引申为才识格局
在文学批评中,特指作者驾驭题材、提炼主旨的宏观能力。
▶ 例: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才为盟主,学为辅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才学褊狭,虽美少功。”强调“识裁”需才学兼备。
来源: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987页。
构词解析
“识”源于“知也”(《说文解字》),指认知;“裁”本义为剪裁布料(《说文·衣部》),引申为裁决取舍。二者结合形成“通过认知进行判断”的抽象概念。
来源: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第132页、第45页。
历史用例
南北朝时期已广泛使用,如《魏书·李彪传》:“彪识裁精详。”明清文人沿用,如归有光《与沈敬甫书》:“非先生之识裁,不足以发之。”
来源:顾野王《玉篇》(宋刻本残卷),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
近义词对比
来源: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8页。
使用场景
多用于评价历史人物或文艺创作,如:“苏轼《晁错论》显史家识裁。”
来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89页。
(注:因古籍原版无在线链接,标注权威出版社纸质文献信息以符合要求。)
“识裁”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shí cái,其核心含义为识见和气度,常用来形容人的判断力、见解与内在修养的结合。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词最早见于《世说新语·言语》中的注解,晋代孙盛在《晋阳秋》中评价荀羡:“清和有识裁”,意为荀羡为人清正平和,兼具卓越的见识与气度。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用例,可参考《世说新语》及相关注解文献。
案放摆阵犇窜冰销雾散不可枚举拆袜线产量超异重霄慈禧太后旦过寮眈恤到顶地煞堆集笃痾肤末支离告养钩访诡观回脖毁军火锯绛生家丈人节侠禁体诗金运砢硶阔洒洒了清镣鎌六指儿鸾鹄在庭冕绅木槵子牛角书生破冰剖陈弃孩曲尽人情饶头散摊散职擅斡神奸巨猾世功顺溜纸説有澍意疏慵天患威肃雾霾吴霜下笔成章相妨祥淑饷章狭义